设置

关灯

第134章 荀彧的话(第1/3页)

    第134章 荀彧的话

    荀攸明显是急赶路回京,一脸的风尘仆仆,面容疲倦,双眼黑暗。

    刘辩坐在他对面,伸手给他倒茶,笑着道“卿家先喝口水,不着急,慢慢说。”

    荀攸躬身,接过茶杯,见是温茶,一饮而尽,然后嘴角动了动,明显还想喝。

    刘辩直接将茶壶给他,道“卿家无需在意,直接喝,喝足了再说。”

    “谢陛下。”

    荀攸嗓子有些哑,闻言也没有拘束,直接拿着茶壶往,仰着脖子,往嘴里灌。

    茶壶并不大,荀攸咕咚咕咚的很快喝完。

    刘辩见着暗自点头,荀攸倒是一心用事的人。

    “再上一壶。”刘辩道。

    潘隐应着,挥手向门外的中黄门。

    荀攸放下茶壶,擦了擦嘴,长吐一口气,知道刘辩同样等不及,没有迟疑,张口就道“陛下,应使君看似不言不语,实则胸有乾坤,见解独到,行事果断,不拖泥带水,有大将之风”

    刘辩静静听着,面上不动。

    荀攸早有腹稿,话语不快不慢,道“应使君到了邺城,第一天与各级官吏叙话,当夜诛杀贪官污吏十余人,第二天拜访了各大世家,增补了幕府二十多人。到了第三天,恭贺应使君到任的人,围满了官邸”

    刘辩眉头抖动了一下,心里道这应劭还真是有手段。

    荀攸说完这些,神色一沉,嗓子依旧沙哑,道“陛下,冀州盗寇横行,动辄数万,攻占郡县,奸淫掳掠,无恶不作。官匪勾结,欺压良善,灾情如火,百姓困顿,情势十分严峻”

    刘辩微微点头,没有说话。

    现在整个大汉的情势,或许唯有南方好一点。

    青、兖、冀这三州,以黄巾军为首的起义军,林林总总,加起来超过百万

    现在撑着大汉的,其实不是大汉朝廷,而是地方世家豪族

    荀攸见刘辩面色思忖,等了一会儿,道“臣路过兖州,与丁使君见了一面。他面容愁苦,整日忙着剿匪,兖州各郡太守,他无力调动,赋税难收,缺兵少粮”

    刘辩对兖州的情况十分清楚,神情有些意外,道“卿家是路过兖州,还是特意去了一趟”

    从洛阳到邺城,根本不会路过兖州山阳郡。

    荀攸看着刘辩,神色认真了几分,躬身道“陛下,臣与族叔长谈一夜,叔父认为,我大汉中兴,不在司隶,而在关东。”

    荀攸说的族叔,指的是荀彧,荀攸长荀彧八岁,荀攸的太爷爷与荀彧的爷爷,是亲兄弟。

    刘辩闻言坐直了几分,道“详细说。”

    荀攸组织了一下措辞,道“陛下,族叔认为,自秦以来,国运东移,关东不论是地理、人口、土地,皆是要害所在,关东兴、则大汉兴,关东败、国运危急。”

    刘辩双眼微微眯起,心中大动。

    单是国运东移四个字,就足以说明荀彧的目光毒辣。

    所谓的关东,泛指函谷关以东,大概是兖、青、冀州一带,这里平原众多,人口集中,世家聚集,是大汉最为兴盛之地

    历史上的十八路诸侯讨董,也称为关东联军。

    至于以往兴盛的关中,在黄巾军、羌人的多番蹂躏之下,早已经破败。三辅之地,逃亡益州的人口,多达数十万

    “继续说”刘辩双眼如电的注视着荀攸道。

    荀攸顿了顿,道“陛下,族叔认为,须以大魄力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