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二百一十五章:真定(第1/4页)

    “冬”“冬”“冬”

    真定城内,鼓声如雷,此时真定的城墙之上正爆发着一场激战。

    真定城东,数千名清军在城外列阵,在清军大阵的正前方,两杆高大的蓝色甲喇章京旗,一左一右屹立在东郊的原野之上,伴随着劲风的吹动猎猎而动。

    两杆蓝色甲喇章京旗周围,环绕着无数的蓝白旗帜,恍若海洋一般。

    清军阵中奔驰着大量的游骑,护卫着两翼的是蒙古的游骑,他们大多穿着裘衣毛皮,身上的盔甲相对要陈旧许多。

    座下的马匹大多不带马铠,多是只有一副马镫和马鞍。

    一辆又一辆的云梯依附在真定的城墙之上,云梯的上下密密麻麻皆是攒动的人头,一名又一名的奴兵正努力的向上攀登着。

    那些奴兵衣着单薄,很多人的身上并未披甲,因此当城上飞失袭来之时,他们身上的单薄的衣服根本没有给他们带来多少的防护便直接被穿透,直接将其射落下梯。

    真定的城墙之上已经是被打开了数道豁口,源源不断的奴兵此时正顺着缺口处的云梯向上涌来。

    “滚开”

    一名身穿着亮银白甲,头戴着高顶顿项盔的分得拨什库一脚便踢开了挡在面前的奴兵跟役。

    分得拨什库又称代子,汉译过来就是“领催”的意思,马甲之优者选为领催,以司册籍、俸饷。

    领催是牛录之中的副官,在牛录之中地位仅次于牛录章京。

    他身上的盔甲形制与明军极为相似,其实实际上模彷明时辽东军的精锐所制。

    甲片在外,没有上漆,打磨抛光,明若银盘,称之为明甲。

    盔甲鲜明,如三冬冰雪。

    当然如今清军的甲胃已经开始和明军盔甲发生了不同的转变,在身甲上不明显,但是头盔已经是发生了改变。

    清军戴的仍然是高顶顿项盔,但是盔顶之上区别于明军,装上了一根高高顶起的状若避雷针一般的装饰。

    那分得拨什库头顶的针上挂着黑缨,背上还背着一杆二尺方的背旗。

    身侧数名身着钉着铜钉的棉甲,头戴尖针高顶顿项盔的清军马甲兵,手执刀盾将其护在身后。

    清军军制和明军的军制略有不同,在清军之中的军队中。

    军中士兵主要分为三个等级,从下到上,依次为守兵、步甲、马甲。

    牛录兵也被称为披甲或甲兵,明军则是称为披甲。

    普通的女真男子,从十岁开始,每三年参加一次考试,达标便为守兵,接着是步甲,再后为马甲。

    马甲上为拨什库,以马甲内的优胜者选任,以司册籍、俸饷,拨什库汉译过来就是领催。

    拨什库上为代子,又称分得拨什库,就是后世清朝之时所称的骁骑校。

    分得拨什库上则是牛录章京,便是一牛录三百兵之首。

    八旗的最小单位是牛录,满族以射猎为业,每年到采捕季节,以氏族或村寨为单位,由有名望的人当首领。

    这种以血缘和地缘为单位进行集体狩猎的组织形式,称为牛录制。

    牛录既是一种社会组织,也是作战时的一个单位编成。

    一个牛录满编有三百户人家,每户抽壮丁一人,满编三百人为一牛录,设牛录额真一人。

    父死子继,兄亡弟代,如同明军的卫所制一般。

    简单一点理解,可以将清军中的牛录章京理解为把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