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六百五十九章 有没有可能,还是东胡王?(第1/4页)

    “那铸币的事情就这样了。不过相国的话,倒是让寡人想到一件事。”赵括说道。

    “敢问大王是何事”蔺相如问道。

    “吏的问题。我赵国各地吏员几乎都是由当地豪强一代代传下来,父传子,子又传孙,只要生下来就不愁没工作,这就导致了大部分吏员并没有什么才干,只是依靠祖上的血脉当上了小吏。这些人不求上进,不学无术,甚至为祸一方,最后却要朝廷来背负骂名。”

    “而剩下极少数有才干的人,却因为地位低下,等不到机会,无法施展才干,最终孤老于荒野。这是我赵国的损失。既然如此,为什么不给他们一个机会呢”

    “寡人打算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吏员考试,所有吏员都要参加,以郡为单位进行。只有考试通过的吏员,才可以留下继续做吏。没通过考试的,全部辞退。人手不足可以重新招,但是也要考试。吏员通过考试之后,可以到邯郸参加第二次考试。其中成绩前八十名授予官职。”

    “另外,从今以后,不仅对官员进行考核,对吏员也要进行考核,考核优异者,可升官。不合格者,辞退。同样,官员不合格者,除了贬官、革职之外,还有可能被贬为吏。”赵括说道。

    从先秦,到两汉,再到唐宋,吏的不断恶化,本质上来说就是因为阶层的不断固化。

    先秦时期,吏还有上升的渠道,只是这个渠道很窄。两汉时期,这个渠道就更窄了。

    等到唐宋时期,吏的上升渠道已经被完全封锁,凡为吏者,三代不允许参加科举,科举都没办法参加,还怎么当官

    这种情况下,除非家里闺女被皇帝看上了,能够一飞冲天之外,否则你就是再有本事,顶多也就是一个在当地比较有名望的老头。

    既然怎么努力也没用,那就不努力呗,敛财就行了。

    整天想着敛财,能不恶吗

    战国时期官和吏的阶级还没有唐宋以后那么泾渭分明,现在赵括就要彻底打破官和吏之间的界限,以后官可能会被贬为吏,吏也有机会升为官。

    大家都一样,谁也别想鄙视谁。

    除此之外,就是为了挑选人才了。

    赵国太缺人才了,过去缺,现在缺,以后也缺。

    不是每个有才能的人都会遇到伯乐,怀才不遇的终究是大多数。

    谁能想到,当年在齐国乞讨的百里奚最后能辅佐秦穆公称霸西戎,居住在郊外的野人孙叔敖能够辅佐楚庄王一鸣惊人。

    赵括就不信了,赵国这么多小吏,难道就没有几个能人说句不好听的,哪怕是一群流氓,也会有比较厉害的流氓头子。

    众人对视了一眼,虽然赵括嘴上说是突然想起来的,但这么成熟的想法怎么看都不像是突然想的,反而像是蓄谋已久。

    毫无疑问,这件事只要公布出去,将会在赵国整个官场掀起轩然大波。

    少部分有能力的人会弹冠相庆,而那些没有能力,只是靠着祖宗的荫庇当上吏员的人则如丧考妣。

    底层的官员也会人人自危,没有人想从堂堂官员,成为小小的吏员。

    “敢问大王,吏员考试是只举行一次,还是形成惯例”蔺相如见没有说话,只好上前询问。

    “惯例,不过第二次授官的考试,暂时只举行一次,后续等考核制度优化之后再说。”赵括想了一下,开口说道,如果考核制度能够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