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57章 两大难题(第2/4页)

    比起帕麦斯顿来口才还是差了一些。

    帕麦斯顿的话让帕拉茨基觉得,眼前这位绅士一定能帮助捷克人重新屹立于欧洲民族之林。

    之前他还曾与科苏特促膝长谈过,后者同样是一位激情澎湃的演说家,一顿鸡血也是让帕拉茨基觉得自己无所不能。

    他相信匈牙利人一定能击溃腐朽的奥地利军队,如此一来波西米亚方面的压力必定大大缓解。

    到时候说不定波西米亚的义军可以长驱直入攻下维也纳,那可是历史性的一刻。

    当然科苏特也看出了帕拉茨基的这个想法,前者盛赞后者志向远大,并且说了一大堆让帕拉茨基十分受用的话。

    教皇庇护九世的信使同样给了他极大的鼓励,毕竟神父们干这个同样专业对口。

    各方的支持让帕拉茨基大受感动,他觉得自己实在没有理由继续推脱,让自己的同胞们失望,所以决定出山。

    至于捷克大学那些大学生,他们自然是希望老师也能加入他们了。贵族、商人、官僚们也十分欢迎,毕竟不用他们出头就是好事。

    有了帕拉茨基的参与,捷克民族主义者的组织总算是走上了“正规化”的道路。

    不过帕拉茨基个人还是比较讲究,他想要先礼后兵。帕拉茨基搞了个请愿书,并且仿造匈牙利人的十二条纲领,捷克人也搞了一个七项协议。

    总体来讲,他们还是比较收敛的,并没有想像匈牙利人那样独立建国,再吞并一些奥地利的土地。

    但是他们要求获得和之前匈牙利人一样的特权,虽说没有要求政治独立,但是要求经济和军事独立。

    此外还要将捷克语列入官方语言,学校中捷克语必须和德语取得相同地位,大学以下更是应该以捷克语为主。

    任何政策都需要捷克议会同意才能实行,捷克军队将不会参与奥地利的对外作战。

    奥地利政府自然不会同意这种离谱的倡议,其实哪怕是一个政府再软弱,他们也不会同意直接出让自己的权力。

    更何况此时维也纳政府只是表面上的混乱,实际上重大决策都是由弗兰茨和索菲夫人完成的。

    不过与匈牙利谈判这一条不是,完全是两位政治上的新人迫于国内特权阶级的压力做出的错误决定而已。

    1848年4月6日,帕拉茨基主导的“波西米亚平权委员会”正式以皇帝拒绝改革为由宣布起义。

    起义的先锋自然是布拉格大学的学生,这些热血青年平日里就与德意志派相互敌视,此时自然冲在了最前方。

    那些小店主、小商人、小贵族则是起义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人数多、武器好、还有专业的技能。

    不过总体而言,捷克民族主义者的人数依然处于绝对的劣势,但是起义依然发生了。

    这其实和当地驻军的最高长官温迪施格雷茨亲王脱不开关系,他倒不是捷克民族主义者,但他也绝不是德意志民族主义者。

    温迪施格雷茨亲王是一位典型的贵族官僚,他依然奉行梅特涅那套民族制衡理论,那就是让国内的民族相互敌视,这样奥地利政府就能从中渔利。

    所以手握重兵的温迪施格雷茨亲王在确定了捷克人打击的目标是城内的德意志人和犹太人的时候居然选择了坐视起义的发生。

    这里的德意志人中大多数并不是奥地利人,而是从其他德意志邦联到波西米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