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611章 贾诩vs孔明(第1/3页)

    第612章 611贾诩vs孔明

    611、贾诩vs孔明

    “孔明兄,你家岳父大人,可愿共事”

    “岳父大人所在黄家,在荆襄之地,也算大族,黄家却是难以指望,世家本就如此;然岳父大人却可说服,墨家的兴盛,岳父大人必然乐意”

    “孔明兄担忧北方苦寒我倒是认为不定非要在北方长待;往南的弯弯岛,我们也需要拿下,冬日之时,或可南下”

    “哦却是可行弯弯岛适合种粮,征集百姓开发也容易些”

    “对南方百姓而言,弯弯岛气候十分适合,也不必担忧水土不服的状况”

    “哈哈,不错荆襄之地也好,江东也罢,当有不少百姓难以为继,等弯弯岛寻得良田,征兆易耳”

    “别忘了,我们还有着现代社会的地图、航道等等,小龙儿这次会将太平洋统御,届时,海路就掌控在我等手中,南北贸易通道,也无需被曹孟德等人盘剥”

    “将军此言有理,海路,倒是老道欠考虑了”

    刘浩微微一笑,没有当真,诸葛亮哪里是没有考虑到,而是想让自己提出罢了,小龙儿也好、黑蛟王也好,诸葛亮都不好说明,更不好调遣,一个是刘浩儿子,神龙之体,尚不足一岁,另一个干脆就是刘浩坐骑,哪有他人调遣的道理

    黑蛟王,刘浩会将他长期留在三国世界,其他功能且不说,航道的通畅有了黑蛟王,就必然是安稳的。

    再临贾诩府邸,贾诩早以等候多时。

    将二人介绍一番,刘浩便安静坐在一旁,一派聆听的模样。

    贾诩,对诸葛亮却有耳闻,卧龙、雏凤之名,在荆襄之地士子之中流传不小,贾诩又怎能不知,往日,只觉得荆襄之地多有夸张,如今见得,自然要考教一番。

    还别说,听贾诩和诸葛亮二人辩古通今,倒让刘浩收益不少,众多经文书籍的理解,古人的立场有着天然的益处,对古代作者当时的情感和社会状况更是分析得淋漓尽致,着对刘浩汉书的书写有着绝大的帮助。

    若非场合不对,刘浩都想拿笔当场书写起来。

    贾诩和诸葛亮讨论的速度越来越快,跳动的典故、书籍、话题也越来越广,到了后来,二人连精神力都开放起来,以支撑脑筋转动的速度,一边查阅自己过的书籍,一边辅以自身理解,陈述之后,还需要反驳对方的观点,一心三用,一时之间,整个贾府只能听到嗡嗡的声音,这是二人语速过快,非到圣阶,已经难以听闻。

    只此一辩,就从上午持续到傍晚十分,太阳落山之后,弯月升起,烛光点亮,贾诩和诸葛亮二人依旧没有停下辩论,更没有停下歇息的意思,饭食之类,更是谁都没有提及,哪怕是旁边听闻的刘浩,也深入其中。

    一开始,贾诩和诸葛亮针对上古一直讨论到汉末,一直到第二天天色微亮,二人辩论的重点才真正出现,那就是大汉四百年状况。

    这下刘浩再也忍不住,他拿出纸笔,直接开始记录起来,他已经想好这本书的名称“贾诩诸葛大汉之辩”;

    这本书,他打算看情况出版,特别是在三国世界出版。

    贾诩和诸葛亮二人辩论,立场都十分客观,也没有外人,也没有刻意给出足够的尊称,比如称呼汉高祖刘邦,一开始还会称呼高祖,到了后来,就直接称呼刘邦了事。

    这样的称呼,显然更适合刘浩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