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一百七十四章 老朱是基建狂魔(二更)(第1/3页)

    地方上的一般雨情,往往不会报给朝廷。

    这也可以理解,那个年代文书传递,只有两条腿的人和四条腿的马,天南地北的,大家送一趟文书不容易,谁会在上面写“某日,大雨”之类的话。

    这是朝廷公文,不是你的日记,能写一句“长风卷地驱炎暑,暴雨翻空送晚凉”,抒发下大好心情。除非你那下暴雨成灾了,需要求援,可以写一句“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地声”。

    公事文书不能杂糅无关紧要的情绪,这是基本的规定。

    郁新擦了擦脸上流淌的汗,观察着朱允炆的脸色。

    朱允炆看向工部尚书郑赐,问道“淮河、黄河与各水道,可否承受暴雨”

    郑赐含笑道“皇上,应无大碍。”

    朱允炆皱了皱眉,问道“如此自信”

    郑赐微微点头,道“全赖太祖之功。”

    朱允炆愣了下,才恍然明白过来,自己是担心过甚,忘记了朱元璋早已帮自己打下了良好基础。

    朱元璋虽然杀了很多官员,但他对老百姓是真的好,也清楚水利工程的重要性,几次亲自视察水道。

    如江淮之地的扬州,这里自古乃是繁华之地,古人云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

    但在元末乱世,这里有多少人

    嗯,十八户。

    你没听错,一个一百四十七万人口的扬州城,只剩下了十八户后来将这些人住的地方称作十八家巷,一直存在至今,估计下,还不到一百人。

    其他的人哪里去了

    被吃掉了。

    明太祖实录载“明鉴等既据城,凶暴益甚,日屠城中居民以为食。 ”

    元军将领张明鉴几乎把扬州城完完整整地消灭干净。

    事实上,悲剧不止是扬州。

    元末明初,整个山东、河南、河北,几乎可以说是空无一人,你奔波数百里,能遇到一个活人,那你运气放在后世,绝对是中几个亿彩票的主。

    一些城,只剩下了寥寥数人。

    那时候的华北大地,满目疮痍,令人心碎。

    朱元璋的感叹是“中原诸州,元季战争受祸最惨,积骸成丘,居民鲜少。”

    大明建国,便是在这样的基础之上起步的,超乎所有人的想象吧

    很多人会说,那中原人口怎么多的三十年就繁华起来了生孩子也生不了那么快啊

    朱元璋的对策是

    移民,兴农,修水利

    不客气地说,若是诸位身在华北之地,那你自己或身边的亲戚或朋友,他们的祖先,极有可能是山西人以惊雪来论,惊雪是山东人,在族谱上的祖先便是山西人,而他们来到中原的时间,便是明初。

    明初大移民,自山西移民百万人口至中原,自洪武开始,经建文,至永乐结束,长达五十年,覆盖中原、华东数省,波及大半个中国。

    人有了,便开垦种地。

    地有了,那就修水利。

    朱元璋是一个基建狂魔,他对于水利工程的建设,可谓是不留余地。

    自明初开始,至洪武二十八年,动员数十万劳力,在全国各地,疏通了五千多处河道、整治塘堰四万多处、修建堤坝五千多处。

    虽然朱元璋的移民政策给当时的山西人带来了极大的情感创伤,但从中华文明的层面来看,山西人的迁移,是有功的。

    正是受益于朱元璋的移民政策,受益于兴农、水利工程,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