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417. 第四百十七章红楼潜龙在渊31 随后的……(第2/5页)

    奴才这就告退,”小泉子打着千出去了。

    殿内,马明奎正向新帝汇报盐税上的问题,“自从换了盐引,盐税一向维持在每年一千一百万两左右,有几年气候干燥时,出现旱灾,朝廷会要求多煮盐,用以填补粮税的空缺,高出一二百万两,但大部分时候,都是差不多数额,上下浮动并不大。”

    新帝翻着他整理出来的账本,“不对,按照你的说法,岂不是每年盐税正常”

    账本上显示,每年收上来的盐税,都在一千一百万两左右,相比十几年前并没有减少。

    这是怎么回事难道那些人递上来的证据是假的,甄家还真一分都没贪

    怎么可能,傻子都不信甄家清清白白

    “问题出在这里”马明奎指着四川盐税的账本,翻到其中一页。

    “自贡盐场”新帝挑眉,开始一页页翻阅后面的记录。

    自贡盐场源远流长,早在几百年前就已经出现盐井,产量也非常惊人。

    可到了前朝,因为不明原因,渐渐废弃了。

    大楚刚立国,百废待兴,派了盐运使去自贡,查探是否真的产不了盐。

    经过那位大人及一干工匠的再三探查,发现盐井还是可以出盐的,只是需要挖得更深,以及用到更好的设备。

    命工匠加紧研究,争取把盐挖出来。

    随着近百年的努力,自贡盐井终于可以做到自给自足,让四川一带的百姓吃上食盐,而不是一直从外面购买。

    天府百姓吃盐的成本一下子降下去了,生活逐渐殷实,朝廷也能获得来自自贡的盐税。

    但那里出盐比其他盐场困难多了,能保证四川百姓的日常所需已经很不错了,朝廷从未期待从四川获得更多盐税。

    事实上在前面好几十年都是如此,自贡的盐税不过每年五六十万两罢了。

    可从十几年前开始,自贡的盐税渐渐多了起来,涨到了七十多万两,之后每隔一两年都会有涨幅,一直到去年,变成一百七十多万两。

    这个数字在总体盐税上看,实在不出彩,以至于所有人都忽略了。

    然而新帝只想冷笑,怎么会这么恰好,自贡每年多了多少盐税,江南那边就会少差不多的额度。

    这不是监守自盗是什么

    他看向寿康宫的方向,父皇啊父皇,你为了甄家可真是煞费苦心,还专门为他们开了偷梁换柱的口子。

    那你是否又知道,甄家趁机捞了多少想必你是没看过这些账本的吧

    只要看过,一核算就能知道,甄家至少捞了六百多万两

    这还仅仅是盐税呢,织造上还有,怪不得五下江南一次比一次奢华,甄家却不觉得为难,羊毛出在羊身上,哼

    那些大臣也是瞎的,这么明显的数据都看不到,整体没问题,就真的没问题了

    一群只会夸夸其谈,什么都干不了的家伙

    “自贡原本的盐运使是谁倒是个有本事的,竟然能让盐税连年增加。”新帝淡淡道,如此有本事,却被太上皇一直压着,成了表面不功不过的官。

    “这”马明奎为难。

    “直说便是,吞吞吐吐做什么”新帝不悦,没好气道。

    马明奎低下头,“是高家三爷。”

    新帝神情一滞,“高家,怎么会是高家”

    高家说起来也是世族,从前朝就是北地有名的大族了,至今四五百年历史。

    前朝末年,高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