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四四三章 猜忌与计划(第1/4页)

    天山山脉的最西端,分成了南北两条支脉。

    一条西北东南朝向,一条西南东北朝向。

    两条倾斜的天山支脉,形成了一个朝向西方的喇叭口。

    喇叭口兜住了来自大西洋的最后一丝水汽。

    这里就是伊犁河谷,曾经是西域古国乌孙所在地。

    伊犁河谷以西,巴勒喀什池巴尔喀什湖东南,中间这块地区就是“七河地区”。

    天山南脉继续向西南,到了靠近万山之祖葱岭的地方,又形成了一个半封闭的谷地,也就是费尔干纳盆地,也就是西域古国大宛所在地。

    大明本土核心地区,可以看做是一个半封闭的区域,周围有群山、高原、大海环绕。

    如果大明处于弱势,多半要以这些山脉的高点中线作为边界。

    但大明现在绝对强势,所以不但完全占有这些山脉,以这些山脉的外延山脚为界。

    甚至还要继续向外扩张,在山脚下建立城市和据点。

    这些城市就是压制和掌控更外部的地区的地方政权的支点,也是继续向外扩张的基地。

    伊犁河谷和费尔干纳盆地,就是在这道天然山脉边界的外部山脚下的地区,就是大明掌控和影响更西方地区的前沿基地。

    费尔干纳以西就是河中地区,安西三国的腹地都在大明的直接干涉之下。

    相对而言,伊犁河谷更加深入大明内陆,因为伊犁河谷以西的七河地区也是大明本土,所以“内陆”的伊犁也就成了“外西北”的理想核心城市。

    朱靖垣的西北城市化政策开始后,这个当地的核心城市就理所当然的成了重点建设对象。

    中央朝廷、西域布政使司、皇室财团、大明财团、大明航空公司、大食服装商行陆陆续续的开始把资源和人力向伊犁地区倾注。

    内地消息灵通的商人,也看准了时机向伊犁投资。

    当地基层衙门,也在同步将周围的偏远乡村人口向伊犁转移。

    伊犁城外很快就变成了一个大工地。

    雪域高原上、蒙古草原上,也有几个关键城市,开始类似的大规模城建工程。

    以及鲜卑、哈萨克、希瓦、波斯四个公国,也开始了类似的工程。

    几个藩国没有大明强大的基层管理能力,手段上有点简单粗暴而且急躁,但是事情也在磕磕绊绊但是坚定不移的前进着。

    在朱靖垣的居中协调和掌控之下,几个藩国与西北各省在建设方向上保持沟通和配合。

    将重点建设城市连成几个重要的轴线,并在城市之间建设高标准铁路和公路。

    在城市边沿建设相同标准的大中型机场,由大明航空公司组织各藩国合资厂商,各省份的官营厂商,联合经营各种继续把的航空运输业务。

    大明开发西北的消息让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了。

    就和人类社会的很多事情一样,只要所有人都相信,那这件事情就能成。

    一个国家、一个地方的所有人,都相信自己是这个地方的主人,那他们就真的都是那里的主人,他们也真的能够实施主人的权力。

    反之,如果所有人都不相信,那相应的事情就真的成不了。

    “谁赢他们帮谁”的关键关键,不是让旁观者站队,而是让他们相信自己能赢。

    人人都相信大明要开发西北,那这件事情自然也就成了一大半了。

    人多起来,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