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269章茶(第2/3页)

    微不足道了。

    这不是一个比谁好,而是比谁更那么不烂的世界。

    说回东瀛,在天武天皇之前,虽然公元四世纪大和国就统一了东瀛,形成了现今东瀛皇室及制度的雏形,但因为之前东瀛一直

    都是氏族部落制度,东瀛的实际统治者还是以苏我氏为首的几大氏族,东瀛皇室的权力处处受制于那些大氏族。

    公元七世纪,东瀛皇室发动政变,消灭苏我氏等大氏族首领,成功夺权,成为东瀛无可争议的实质统治者,天武天皇正式改“大王”为“天皇”,同时改革东瀛制度,根据中原唐朝的政治和经济体制实行“大化改新”,先后派遣十几次规模巨大的遣唐使到当时的大唐首都长安学习,至此,东瀛才完成了由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过渡,而“大化革新”也和近代将东瀛从封建社会推向资本主义社会的“明治维新”并称为东瀛历史上的两次重要变革。

    “大化改新”后,东瀛差不多是照搬了当时唐朝的政治体系,仿造长安建造奈良城不说,很多官职连名称都没换就这么被东瀛用着,神还原,考虑到当时也没有版权这个说法,东瀛的这种行为也没什么好说的,说不定唐朝知道了还会会心一笑。

    当时的东瀛全面学习唐朝,基本可以算作一个“小唐朝”,但唯独有一样非常致命的东西,东瀛却没有向唐朝学习,那就是“科举”制度。

    这主要是因为东瀛自然灾害频发,在这样的自然环境威胁下,东瀛人民对于稳定有着极端的向往。

    对于稳定的极端追求使得东瀛极端认可稳固甚至是僵化的社会等级制度,任何天灾人祸带来的不稳定,都比不上社会等级制度崩坏带来的不稳定。

    中原传来的社会等级思想被东瀛视作维持社会稳定的铁律,所以也就不允许“科举”这种给底层人民用以上升的渠道存在,说白了就是东瀛的统治阶级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故意没有学习“科举”,反正东瀛统治阶级对自己的手底下人民的尿性非常清楚,借他们十个胆子也不敢造反,所以“科举”在东瀛不仅没有维稳的作用

    ,反而是一个重大的不稳定因素。

    而要说古代东瀛的人民多恭顺,古代中原大部分时期,农民的农业税普遍不超过百分之十,而在古代东瀛,农民的农业税普遍在百分之六十以上,相当于中原没有土地的佃农的收入。

    中原历朝历代的改朝换代其根本原因就是在于土地兼并造成大量佃农,于是全国各地烽烟四起、造反频发,简单点说是农业税上了百分之六十,老子就敢造反

    而在古代东瀛,百分之六十的农业税已经是贵族老爷开恩,很多时候农业税的比例还在百分之六十以上,极端情况下,百分之九十的农业税,大名们也是敢收的,但就这样,古代东瀛也从来没有改朝换代过,古代东瀛人民的恭顺可想而知。

    实际上现在也差不多,社畜在失业的情况下宁可自杀,却也不敢向剥削自己的资本家发动舍身一击,这么一想,现代东瀛的人民和古代东瀛的人民也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以上种种究其原因,还是在于东瀛根深蒂固的社会阶级制度,这是东瀛体制维持社会稳定的基石,为了强化社会阶级制度,东瀛社会自上而下就在普及一种思想,那就人和人是不一样的,上层人和下层人从本质上就有所不同。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