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八十四章 大戏开锣(第1/3页)

    燕云十六州,一直就是大宋的软肋,从秦汉开始,长城就是中原王朝防卫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防线,即便是雄才伟略如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也是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修建长城,甚至秦国的灭亡,修建长城导致的民怨四起就是主要的原因之一。

    对于火器没有大规模使用,工艺还不成熟的年代,骑兵对于步兵有着先天性的压制,游牧民族又不像中原农耕文明一样,有着固定的居住场所,即便是中原王朝最鼎盛的时期,也都没办法彻底将游牧民族所有军事力量消灭,并将游牧民族纳入中原王朝的统制。

    相反而言,游牧民族因为生活环境的不同,导致他们有着超乎寻常的韧性。对于中原富庶的向往,也是刻在每个牧民的骨子里,每当中原王朝衰落,他们就会掀起一波又一波的入寇。

    不是因为他们比农耕民族更加善战,而是令有原因。

    相比于农耕民族,游牧民族对于天灾的抵抗力更低,一场大雪就能导致草原上牲畜死伤无数,多少牧民因此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口粮。

    而对于农耕民族而言,真正的大灾大难毕竟不是很多,大多数情况下,农耕民族还是能活下去,而且活的比游牧民族滋润多了,但正是由于安逸的环境,早就了农耕民族对于草原没有什么需求。

    这就导致了一个结果,农耕文明更加向往和平和安逸,而游牧民族在天灾的驱使下,不得不与天挣命。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入寇,大部分情况下是为了活下去,哪怕在中原王朝鼎盛的时期,也免不了被游牧民族攻击。

    而长城的出现,让小规模的入寇成为了送死之旅,所谓艳云十六州是中原王朝的屏障,其实说的是长城和大大小小的关隘,还有燕山等重要屏障,突破了长城,对于骑兵而言,就是一马平川,大宋无险可守,追又追不上,跑又跑不掉,所以才会对和辽国的战争中,大多数处于劣势。

    而大宋在这种劣势之下,不得不建造了所谓的水长城和木长城,想要以此来抵抗辽国的入侵。

    所谓的水长城,就是大名鼎鼎的拒马河,利用宋辽边境的河流湖泊,引塘蓄水,借此防备辽国入侵。可惜的是,水无常势,水长城的建设,在某种程度上是快要防备辽国入侵,也给大宋带了诸多问题。

    水灾,旱灾,大宋这么多年鲜少有风调雨顺的时候,其实这很正常,非正常的改造河流湖泊,仅仅是为了御敌,自然会早就诸多的不合理。

    历来水利工程的改造,都是为了改善民生,给缺水的地方引入水源,在水灾频发的地方建造水库,加大湖泊蓄水能力,才能够做到调控天时,比如郑国渠,甚至于后世的各种大工程,又或者是联通南北,用于水运漕运,比如大运河。

    而大宋为了防备辽国,只能在这方面做出取舍,调控天时这方面自然是要放弃的,而大宋君臣用来防备辽国的水长城,其实是违反自然规律的,缺水的地方,因此更加缺水,洪涝的地方,却因此更加容易发生水灾,这就是大宋不得不承受的后果。

    而且,相比于真正的长城,有一句怎么说的,水无常势,并不仅仅代表着河流的不好把控,还有另外一层说法,有丰水期,那就有枯水期,水长城自然有失去效用的时候,在枯水期,甚至北辽骑兵可以淌水而过,甚至于在某些地方,河流干枯,和平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