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八百四十三章(第1/4页)

    这情况不是第一次发生了,上次发生这种情况,还是在上一次也就是杨清源在岳王庙中,或于师赠予湛卢,湛卢认主的那一次。

    湛卢剑中的儒家浩然之气自动融入杨清源的经络之中,使得其原本的道门武学根基变化,以道为基,以儒为皮。

    在融入的同时,也让杨清源的修为根基更加扎实。

    但开始这不是杨清源自己的意愿,而是湛卢剑认主之时的附增。

    而现在,这一幕又出现了,只不过赠予者不是湛卢剑,而是老和尚。

    佛门真元浩大醇厚,在这一点更深道儒两家。

    虽然佛道两家的斗争持续不断,还相互贬低,比如在朝廷的灭佛运动中,道门乘机改佛门十八罗汉为十八贤士,并使得他们梳道髻戴高冠。

    佛门也是不遑多让,在民间散播的故事中,反派基本都是跛脚道士,癞头道士。

    虽然双方争斗不休,但这长时间的争斗也代表了双方在某种程度的势均力敌。而且双方之间,不是道门和佛门的斗争,都是道教和佛教的斗争,其核心不是理念之争,而是信仰之争。

    空无和尚的琉璃光佛身化为的真元开始融入杨清源的道、儒之基。

    佛门功法亦有其神妙之处。

    杨清源体内的先天真元也开始异变,佛门之淳、儒门之正、道门之玄,三家真元的特性开始被杨清源先天无极功融合。

    但也仅仅是开始,停不下来的开始。

    杨清源此时就算不愿意也没有办法了,当下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将这三门的真元完美的融合统一。

    儒释道三元归一的人,不是没有,比如说上古时代的亚圣荀况,比如前代的大儒朱晦庵,又比如张老道,还有未来的小王同学。

    这些人都做到了儒释道三元归一,但这些人也都被尊为红尘中显圣的圣贤。

    三家学说融于一体,说来容易,其实是件极其麻烦的事情。

    不仅仅是内力上的,更是术的借鉴,法的融合,道的同归。

    一个不好,这三家的真元便会打起来。

    这是杨清源的挑战,也是他的机遇所在。

    三元归一在理论是可行,也有人走过前路,但到底该怎么走,这是杨清源现在需要思索的问题。

    好在杨清源的脑海中有海量的书,几乎等同于半个同文馆。

    三教初遇之时,也并不和谐,特别是在东晋六朝两三百年间,儒、释、道三教相互辩难、攻击、诋毁,激烈程度几乎到达了顶峰,但即使如此,也多以三教“均善”,孔、老、释均为圣人之三教调和论为开端。

    这是三教思想碰撞的中心。

    儒、道、释各派之间虽争高下,讨论功能之异同,甚至诋毁中伤,但终能以“文”相交,而可不诉诸暴力,不致发动宗教战争。这和某个叫耶路撒冷的地方可是大相径庭。

    儒、道两家在思想观念上虽多有不同,但排他性较少,而包容性、调和性较大,吸收其他思想文化的能力较强。

    中庸有载“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而道门的观点,向来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从楼观台的行事作风中也能看出。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叛出楼观台天人宗,但真正让楼观台清理门户的,只有血河一宗。

    天下万法,殊途同归。这是道门万年不变之理。

    佛门同样主张不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