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三百九十章:大明不能搞全面商业化(第1/3页)

    “只有大明在两暹建立三司府县衙门,登记人口造册之时,那些躲进山林的地方土着才会归附。”

    朱高煦接着道“此事宜早不宜迟,两暹百废待兴,两地的巡抚、布政使等行政高官的人选,六部九卿需在明日常朝前将推举名单呈上来。”

    “臣等遵旨。”

    六部九卿齐声领命道。

    朱高煦随后把目光转向薛禄与陈懋,吩咐道“明日常朝前,朕要见到大都督府推举的两暹都指挥使人选名单。”

    “臣遵旨。”

    薛、陈二人连忙躬身道。

    朱高煦顿了顿,然后说道“这第二件事,与天下各府县城的建设有关。”

    “朕记得,永乐八年南京城内外常住人口早已突破百万,而据乾熙十五年户部统计,南京城内外常住人口已高达一百五十万有余。”

    “三年前,京城内外常住人口已超过一百二十三万,而人口过于密集引发的问题,却是越发严重。”

    朱高煦说到这里,选择了停顿。

    他要给群臣一个思考的时间。

    朝堂上的众臣闻言,皆下意识想到了大明如今的城市行政管理体系。

    坊、厢是大明城市的基层行政管理组织,城内曰坊,城外曰厢,厢外曰乡。

    因此,坊、厢与乡是平级的。

    一个坊的常住人口,少的可能只有七八百人,多的不少于两三千人,前者多是县城内的坊,后者大都是府城内的坊。

    京城内的一个坊的人口,往往起步就有两三千人,高达上万人的也不是没有。

    如南京城的一个坊、厢要管十余条甚至几十条街巷。

    坊、厢、乡之下为里,一百一十户为一里。

    因此,府城、县城内的坊会划分为若干里。

    如此,在地方上,形成省、府、县、乡、里的五级行政管理体系,而在各府县城之中,则形成省、府、县、坊厢、里的五级行政管理体系。

    县城、府城的内城之中,城建区划分为若干个坊,城外则为厢。

    若城内人口密度过高,会引发住房拥挤、交通堵塞、生态环境污染、居民生活质量下降、就业困难、治安恶化等问题。

    南京城就是典型。

    自从永乐年间大明迁都北京之后,南京城的发展步伐虽然慢了下来,但仍然依靠巨大且繁荣的工商业吸引着无数人前往。

    而今朝堂上的文武百官之中,就有不少人曾在南京城生活过,他们对“大城市病”是深有体会。

    若非乾熙二年朱高煦推行新政,改革兵部,下设置警安署警安局负责原刑部、地方官府中有关追缉嫌犯、捕盗之事,在天下各省府县衙门设置警安分局。

    恐怕南京城的治安会成为大明王朝的一个笑话。

    同样,若不是在乾熙六年,朝廷颁布了道路交通律法,制定交通规则,在各省城人流密集的路口设置红绿灯,只怕现在的南京城百姓还会为过马路头疼。

    至于人口密度过低,则会产生土地粗放开发、城里缺乏人气、居民生活不便、经济运行质量效率低下、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后劲衰竭等负面效应。

    比如偏远地区的县城就是这样,甚至一个县城内的常住人口,还不如南京城外一个乡镇的常住人口多。

    “朕以为,人口密度必须要与一座城的生态承载力、经济资源丰富程度和科技发展水平相适应。”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