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三百七十八章:为大明增加百年国运(第2/3页)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大明朝廷通过铁路控制住辽东、松花江与努尔江之后,黑龙江与辽西就更不可能再有大的变故。

    而且,东北平原的粮食等作物产出,也可以通过铁路运送到京师。

    自乾熙六年朱高煦将努尔干都司一分为四辽西省、松花江省、黑龙江都司、努尔江都司之后,大明的整个东北地区就迈入了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时期。

    东北平原气温较低,日照不足,气候寒冷。

    这些因素相互叠加,致使东北平原农耕时间短,农作物生长周期长。

    在一年中,华北平原的粮食能够两熟,而东北平原只能一熟,意味着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当地农民整年的生计将受到影响。

    寒冷的气候还会使人体感到不适。

    如果没有足够的御寒措施,会造成人体体温过低,导致心脏功能减弱或者热量调节机能失效而死亡。

    东北冬季平均气温为零下二十摄氏度左右,需要足够的预寒措施。

    唐宋之前,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只得用动物毛皮保暖,然而毛皮数量有限,无法满足大规模人口的生存需要。

    但随着棉花在宋朝普及,东北平原人口稳步提升,严寒不再是困扰当地发展的主要因素,以至于辽国发展到巅峰时期有九百万人口,其中超过七成人口皆居住在东北地区。

    因为大明没有像历史上那样发生靖难之役,大明人口不减反增加,大量移民与卫所兵被朝廷迁入东北平原开荒种地,仅辽东省境内新垦耕地就有上百万顷,是大明建国前的一倍还多。

    再加上玉米、土豆等作物的引进与改良,以及科技水平的提高,这让从大明内地移民到东北的百姓,能够通过辛勤劳作之后收获到足够多的口粮。

    此外,铁、煤炭、黄金、石灰石、玛瑙等矿产资源的开发,催生了数以百计的矿业城镇,以及数十座较大规模的军工业城镇。

    到今天,经过八年的快速发展,大明东北三省两都司之中,辽东、辽西与松花江三省的人口之和,已经突破了一千两百万。

    其中辽河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更是被大量开垦,尤其是辽河、松嫩两大平原开垦量最高。

    仅仅这两个平原一年的产粮,便可以满足东北三省两都司的全部人口所需。

    没错,就是包含募兵、卫所兵等官兵在内的全部人口

    此时的东北已经成为大明重要的粮食、工业和矿产基地。

    总之,待京尹、京昆、京努三条铁路干线修成之后,再同时动工修建各路支线,就像当年的玉同铁路北延及西延支线,可以打通与朔方、云中的连接一样。

    如此便可将天下间除了乌思藏、朵甘、燕然、金州、坚昆、安北六个都司之外的其余各省及都司用铁路连接起来。

    在朱高煦看来,此三条铁路一旦修建成功,至少会为大明增加百年国运。

    因此,又经过近一年多的反复推演之后,朱高煦觉得以大明目前的国力,花十几年时间是可以将这三条铁路修好的。

    可是,上个月初,当工部众官员在朝堂上提出这个规划时,却遭到了除工部、礼部之外其余四部官员的强烈反对。

    所幸大理寺、通政司、都察院等衙门的官员没有当廷表态,否则工部的这个提议就真的犯了众怒。

    于是,数日后朱高煦决定趁着到真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