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三百六十一章:可有于谦辩白的奏报?(第1/2页)

    乾熙三年,九月初四。

    清晨。

    当今世界上最雄伟壮观的城池紫禁城,正笼罩在白色烟雾一般的绵绵秋雨之中,好似地上天宫。

    此时,奉天殿上的朝会已经接近尾声。

    “有本启奏,无本退朝。”

    内官监随侍太监刘敬忠高声唱喝道。

    朱高煦俯视群臣,发现并无人出列奏事,便准备起身离去。

    就在这时,站在最后面班序,靠近门槛的一名绿袍官员从队序之中走了出来。

    他行至殿中,作揖奏道“陛下,监察御史于谦为了铺设有线电报,不征求地方官的意见,一次拆迁一万六千余户,迫使五万百姓背井离乡,臣以为于谦此举,实在是有欠妥当”

    吏部尚书蹇义看见说话的官员后,眉头当即一皱,此人正是上任不久的吏科给事中陶圭。

    洪武二十四年定制,六科各设都给事中一人,为正八品;左、右给事中各一员,从八品;给事中四十人,其中吏科四人,户科八人,礼科六人,兵科十人,刑科八人,工科四人,正九品。

    给事中掌侍从、谏诤、补阙、拾遗、审核、封驳诏旨,驳正百司所上奏章,监察六部诸司,弹劾百官。

    另负责记录编纂诏旨题奏,监督诸司执行情况;乡试充考试官,会试充同考官,殿试充受卷官;册封宗室、诸藩或告谕外国时,充正、副使;以及受理冤讼等。

    六科给事中品卑而权重,与御史互为补充。

    朱高煦被陶圭突如其来的一句话搞得一愣,问道“你向朕禀告这事,是想弹劾于谦么”

    “回陛下,臣只是就事论事。”

    陶圭恭声道。

    朱高煦沉声道“朕当初说过,陕西、辽东两省地方官务必协助于谦把此事办好,而不是给于谦使绊子。更何况,于谦是朕任命的钦差,他办事需要征得地方官的同意么”

    陶圭躬身道“陛下,正所谓事缓而圆,不是不能办,而是像于谦这样急于事功,不顾百姓的死活,只顾着让陛下高兴,此乃谄媚小人。”

    朱高煦闻此言,只是冷眼瞅着陶圭,没有说话。

    他就知道,除了陶圭之外,必然还会有人跳出来指责于谦。

    果然,就在陶圭说完之后,陕西籍兵科给事中李忠走出了班序。

    李忠躬身作揖道“陛下,圣人曾言治大国如烹小鲜,陕西、辽东两省与大漠接壤,许多城镇皆安置着大量归化民,民心不齐,就像小鱼在锅里一样,再翻滚几次就烂透了。两省边陲一旦有事,他于谦就是我大明的罪人。”

    这里的“归化民”是指归顺、归附之民。

    汉书匈奴传下“而匈奴内乱,五单于争立,日逐呼韩邪携国归化,扶伏称臣。”

    晋书武帝纪“咸宁五年三月,匈奴都督拔奕虚率部落归化。”

    在原来的历史上,隆庆六年,驻牧于土默川的鞑靼首领俺答汗召集各族能工巧匠,模彷元大都,在大青山之阴,黄河之滨,破土建设具有八座楼和琉璃金银殿的雄伟美丽的城池,此城竣工后,明廷赐名为“归化城”。

    因此,朝臣们议事提及“归化民”并非歧视之言,而是一种特定的称呼。

    “谁还有话要说”

    朱高煦没有理会兵科给事中李忠刚才所言,而是面无表情的扫视群臣,高声问道。

    “陛下,微臣风闻,于谦以坟茔妨碍铺设道路修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