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三百一十章:拆分南直隶(第2/2页)

    选择,否则就是抗旨、抗命、意图不轨

    所以,即便有些武官不理解朱高煦为何这么做,但仍然像蹇义、于彦昭等六部九卿一样选择了遵旨。

    洪武年间,大明本土省级行政区划,除了直隶之外,还有浙江、江西、湖广、陕西、山东、山西、河南、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等十二个省。

    朱棣退位时,大明本土省级行政区划较之洪武年间多了六个,分别是北庭、安西、蒲昌、辽东、贵州、交趾。

    朱高煦改浙江为江东,拆湖广为湖南、湖北,拆南直隶分为淮西、淮东,乃是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并非是标新立异。

    永乐十三年,朱棣正式迁都北京,改京师为南京,直隶改称南直隶。

    同时,朱棣为了安抚南京百姓,以及减轻都城迁徙的压力,特地保留了六部之中的礼、刑、工三部,但均加“南京”二字。

    南京礼部理论上负责南方海外藩国的朝贡事宜,不过朱棣早就将这一职权剥夺,授予给了京师礼部。

    故而,其最终沦为了只负责每年专职祭祀朱元章孝陵的衙门,压根没有太多职权。

    南京刑部原则上负责南直隶地区诸司、公侯伯府、京卫所的刑名,相当于南直隶的提刑按察使司。

    但朱棣迁都后,南京的公侯伯们绝大多数都陆陆续续搬迁到了北京,留守司等诸司触犯大明律法,南京刑部也没有终审权,也得押送北京。

    可以说,南京刑部只是一个形式上的刑名衙门,职权有限。

    至于南京工部,除了负责南京城和南京皇陵、宫殿的维修以及南直隶各地的营造,还同时管辖着全国最大的龙江造船厂,是南京礼、刑、工三部之中油水最大的衙门。

    然而,实际上在朱高煦的“微操”之下,南京工部的许多官员,多是从北京工部派遣过去的兼职人员。

    在永乐中期以前,仅南直隶的赋税便占了全国的三分之一,考科举中榜人数占天下三分之一以上。

    随着经济发展,倘若后世南直隶出现了割据势力,那么该割据势力便可利用其独特优势,以一隅之地硬抗朝廷,让大明伤筋动骨。

    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朱棣早就想把南直隶给分了,之所以把这件事留给朱高煦,他就是想把这份功劳让给朱高煦。

    历史上,朱棣迁都后也是在南京留置礼、刑、工三部,均加“南京”二字。

    只不过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后,下令去“南京”二字,并增吏、户、兵三部于南京,复原六部之制。

    正统六年,复定以北京为京师,南京六部前各加“南京”二字,遂成定制。

    历史被改变后,朱高煦成了皇帝,自然不会再走历史上的老路,弄一个南京六部出来。

    他要趁着南京礼、刑、工三部职权势微的情况下,把南直隶拆分成两个省,如此一来就会多出许多官职。

    此种好事,自然会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

    这也是朱高煦没有与内阁众臣商议,仅仅与六部九卿曾经提过几次之后,便乾纲独断直接颁布圣旨的原因。

    当然,他这么做,必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弊端,但从时间效率上来说,总归是利大于弊。

    像齐泰、蹇义、夏原吉这种积年老臣,当然看得出来按朱高煦圣旨里那样拆分南直隶是极其不合理的。

    不过,他们也明白,若是太合理的话,反而会增加由南直隶拆分而来的两个省的割据风险。

    朱高煦如此拆分南直隶,确实是故意为之。

    前元行省的划省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

    这样做的目的是从根本上消除行省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一方民众之心。

    可以说,此种划省原则,在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区划史上具有转折意义。

    朱瞻域见群臣恢复了最初的平静,于是从他左侧宦官手里接过今天的最后一份圣旨,将之缓缓展开,然后大声宣读道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为巩固边防、守境安民,今设立九大都督府,节制天下诸省卫所兵马。”

    “一曰直隶都督府,节制河南、山东、山西、直隶、辽东境内卫所。二曰陕蒲都督府,节制陕西、蒲昌境内卫所。三曰北安都督府,节制北庭、安西境内卫所。”

    “四曰朵川都督府,节制朵甘、四川境内卫所。五曰云贵都督府,节制云南、贵州境内卫所。六曰湖广都督府,节制湖南、湖北境内卫所。”

    “七曰两广都督府,节制广西、广东境内卫所。八曰两江都督府,节制江西、江东、福建境内卫所。九曰两淮都督府,节制淮西、淮东境内卫所。”,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