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142章 朱棣的贤内助(第2/4页)

    道。

    随后,他去藏宝室挑选了一面高四尺的水银镜,和一块纯铜体水晶面扁球形怀表。

    “康平,找盒子把怀表装好, 再着人把这面镜子夹起来,等下随我去坤宁宫。”

    朱高煦给小狸、雀儿分别拿了一个小型的放大镜, 然后对康平吩咐道。

    “奴婢得令。”

    康平躬身道。

    坤宁宫。

    此时,正殿之中,站满了一众妃嫔, 包括朱高煦的妻妾,即太子妃李瑶、才人王绮红、选侍权书莹。

    在众妃嫔面前,摆着一台台最新款的织造机。

    徐皇后正环视众人说着话。

    “咱们吃的是国库的钱粮, 用的是朝廷恩赐,没有为国家种一分地,却饱食终日,没有为自己织一寸布,却人人穿着绫罗绸缎。现在国家有难,我们应该为国分忧,替君解难。”

    “今日,我为大家请来了织锦的罗师傅。”

    徐皇后望向从宫外接进来的那位精通织锦的中年民妇,接着向众妃嫔说道。

    锦乃是名扬海外,万邦追捧的华夏丝织物当中的极品。

    “锦”字,是“金”字和“帛”字的组合,释名采帛“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价如金。故惟尊者得服。”

    换言之, 锦是豪华贵重的丝帛,在古代只有达官贵人才能穿得起。

    家喻户晓的成语“锦上添花”与“繁花似锦”,其中的“锦”字用以形容美好的事物或漂亮景物,它来源于丝织物的一类织物名称,可见“锦”的历史悠久。

    在唐宋时织锦工艺技术发展很快,花色品种很多。

    到了元代,则是织锦技术的鼎盛时期,用金银线作纬线,织成富丽堂皇的织金锦。

    “待我们学成之后,再去教授他人。后宫嫔妃宫女上千,如果每人一架织机,一个月会织出多少锦来呀少说上万块啊”

    徐皇后的想法很贴合实际,即便一个月织不出上万块,三个月织出上万块,也是值得的。

    织锦的操作难度和技术要求都很高,织锦需由拽花工和织手两人相互配合着用提花木机织造。

    具体情况是拽花工坐在织机上层,负责提升经线,织手坐在机下,负责织纬、妆金敷彩,两个人一天只能生产五、六厘米。

    如果要织一幅七十八厘米宽的锦缎,在它的织面上就有一万四千根丝线,所有花朵图案的组成就要在这一万四千根线上穿梭,从确立丝线的经纬线到最后织造,整个过程如同给计算机编程一样复杂而艰苦。

    因此,这种工艺,一直到五百年后仍无法用机器替代,故而有“寸金寸锦”之说。

    “以后,我们亲手织的锦,便可以随着朝廷的宝船队到海外去,为我们大明换回造船、救灾、兴国的银两。”

    徐皇后用高昂的语气,向众妃嫔讲述着美好的未来。

    没办法,永乐皇帝朱棣就是好福气,能有徐氏这样贤惠的女子做皇后,当贤内助。

    “娘娘,我们愿意学,愿意织”

    太子妃李瑶率先表态道。

    “我们愿意学,愿意织”

    才人王绮红、选侍权书莹等一众后宫妃嫔齐声道。

    “好,那今天呀,我第一个拜师,也保证第一个学成,第一个出徒。”

    徐皇后望着罗师傅,说道“从现在开始,你就是我们的织锦师傅。我们有做的不好的地方,你该说就说,该罚就罚。”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