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138章 诸藩改封之各有所谋(第2/4页)

    弊端与漏洞。

    别的不说,仅是否给予藩国铸币权这一条,就是一个看似无关紧要,但实际上却关系着大明财政,乃至大明生死存亡的重大决策。

    朱高煦之所以出宫来书院,找于彦昭等学子商议,并非是为了寻找解决诸藩改封问题的策略。

    此事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这样,可他的真正意图,乃是为了摸清这个时代的读书人对重启分封的认识。

    因此朱高煦对于众学子的合理建言都让于彦昭进行了记录,却没有当场发表赞成或反对的言论。

    于彦昭等学子的观点,基本上代表了此时大明境内绝大多数读书人的看法。

    朱高煦不能说众学子提出的观点是错的,因为学子们毕竟不是穿越者,自有其历史局限性。

    当然,于彦昭等人还是了一些比较有见地的建议,比如要求诸藩国必须说汉话、用汉字,遵守大明律令,以及汉家礼仪习俗,不得悖典忘祖。

    众学子皆认为秦始皇好不容易统一起来的东西,不能因为大明的重启分封,而让华夏文化四分五裂,回归混乱。

    对于太祖高皇帝规定大明宗室子弟不得参合四民之业的旧制,于彦昭等人却发生了分歧。

    以胡濙为代表的“大气派”认为,既然太祖高皇帝决定把诸王改封海外,那么这旧制自然也就作废了。

    毕竟,海外藩国实不实行这旧制,朝廷即便派御史出海去实地监察,且御史没有遇到或避开海上风浪顺利抵达藩国,那么如何确保他到地方后看见的情况为真

    朝廷想要像管理直隶府县一样管理海外藩国,实在是鞭长莫及。

    与其劳心劳力而做无用功,不如放开手,让诸藩国大胆施为。

    以于彦昭为代表的“保守派”则认为,太祖高皇帝制定宗室子弟不得参合四民之业的出发点,乃是为了维护宗室的体面。

    同样也有杜绝宗室子弟参与军、政,从而左右社稷的情况出现。

    海外藩王乃是太祖子孙,遵守太祖定下的规矩,本就是天经地义,若敢违背,那就是悖典忘祖,大逆不道。

    胡濙等人对此观点进行反驳,他们拿“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典故来说就藩海外的大明藩王。

    太祖虽效法宗周之封建,但不没有说要照搬世卿世禄,而禁绝底层百姓上升的机会。

    故而,他们认为,旧制给诸王定下的岁俸要更改,低阶宗室的岁俸也要变,甚至取消。

    低阶宗室除了挂了一个宗室子弟之名,从拥有的权利方面来说,已与普通的大明百姓没有区别,甚至还不如普通百姓。

    因为普通百姓可以经商贸易,还可以读书考科举做官,而按照旧制,低阶宗室哪怕饿死也不得从事四民之业。

    对于低阶宗室而言,在旧制规定下,他们简直丧失了身为大明子民的基本权利。

    于彦昭等人虽然觉得胡濙等人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他们依然坚持原本的意见。

    朱高煦没有拉架的意思,也没有阻止双方的争辩,而是听了双方小半个时辰的辩论之后,便宣布会议结束,接着就打道回宫了。

    而在这一天,参加今日早朝的文武大臣,在正常退班后,不断的有人私下聚在一起,商议诸藩改封一事。

    户部尚书郁新与工部尚书孙显忙着带领户部、工部官员给郑和筹备物资与建造海船,因此没有在退班后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