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四百七十八章 焦虑(第1/2页)

    “四月,由汉中流入陇西的粮食共五万石,由河东郡流入安定的粮食九万石,由河北流入雁门郡粮食十七万石。”庞青拿着小本禀报道。

    “完了”杨峥见姑臧粮价节节攀升,到处都是粮车,以为至少有个一两百万石。

    三十一万石粮食,看似不错,但对如今的凉州来说杯水车薪而已。

    关键还把府库中的钱用光了。

    抬高粮价并没有达到预期,经济战果然不是谁都能玩得起的。

    其实想想也是,蜀国自己都穷的喝西北风了,境内大量种桑,以增加蜀锦的产量,有时候还会向东吴购买粮食,就算想卖,粮仓里也没多少。

    另外一个原因则是受制于路途遥远,山路难行。

    汉中的粮食能卖给陇西,但蜀中的粮食怎么可能大规模的输送过来

    路上消耗多少

    古人也知千里不运粮。

    “目前就这么多,预计下个月会稍稍增长一些。”庞青道。

    杨峥仔细思索了一阵。

    经济战的想法是没错的。

    一个国家的崩溃首先是经济崩溃。

    自己躺在河西走廊上,相当于躺在金山上,钱用出去了,再挣就是,府库中这些钱换回粮食,其实也不算损失,粮食是战略物资,不能以金钱衡量。

    怎么让粮食价格打击到敌人呢

    杨峥回忆着后世资、本大鳄们各种科技与狠活儿,脑海中忽然灵光一闪,贩卖焦虑

    引起蜀中和中原的粮食焦虑,激发两国的内在矛盾。

    粮食涨价对谁的打击最大

    一定不是士族豪强,而是普通百姓。

    以蜀国现在的状况,百姓早就不堪重负了,费祎死后,姜维数万人北伐,收益却微乎其微,历史上的桃西大战并没有爆发,而段谷之战让蜀国受到重创。

    一个在籍人口九十多万的国家,要养十万大军,四万官吏

    蜀国百姓过的什么日子就可想而知了。

    魏国也是一样。

    连年大战,淮南三叛最为声势浩大,堪称汉末三国以来投入兵力最多的大战,司马昭调集数十万大军,耗时一年才灭了诸葛诞的十余万大军,击退吴国十一万援军。

    魏国国力的确最强,但再强能这么玩几次

    这也导致司马昭只能挤出四万大军支援长安。

    今年司马昭还以皇帝曹髦的名义颁布诏令,加赋一成

    如果百姓的焦虑起来了,内部的矛盾也就会越来越剧烈。

    两国的构成不仅仅只有士族豪强,还有大量在饥寒临界线上苦苦挣扎的寒门、庶民、屯田客。

    这些人才是支撑魏国、蜀国的真正的力量。

    士族豪强肯定不会把自己血肉割下来喂养朝廷。

    而士族豪强也有强弱之分,实力不济的豪强其实也是受盘剥的对象。

    “派人去蜀中、中原,散播流言,哄抬粮价,挑起事端,用一切手段把他们的粮价搞上去”其实不用杨峥的这道命令,魏蜀两国粮食涨价是必然。

    钟会十四万大军压在关中,蜀国也在积极备战,粮食物资送往汉中前线,国内涨价的不止是粮食。

    而魏国为了供养这十四万大军,中原的粮食肯定要向关中输送。

    加上魏国本就空虚的现状,粮食涨价是一定的。

    三个势力虽然互相敌对,但经济上的联系一直没有断过。

    凉州粮食价格上涨,也一定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