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844章 大阪之夏(上)(第2/5页)

    了军营大门,小五郎就听见里面传来了咿咿呀呀的歌唱声。

    不同于以前下司职和领家主们用唐音唱和的汉家诗文,这次小五郎听见的,是完全用片假名写出来,用倭语唱出来的和歌。

    平安时期,是被遣唐使带回来的中原文化,在倭国开始本土化的重要时期。

    二十年前,也就是大约93x年,汉风诗歌都还是主流,用假名写的和歌,是要受到鄙视的。

    但是现在,不过二十年时间,不但市井之中,就是在贵族内部,和歌渐渐开始成了主流,颇有点葬爱家族火星文翻身取代正常文字的感觉。

    小五郎上过几天学,因此还有那么一点点文化,他从屋内和歌传出来的悲切之声中,听出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因此也跟着吟唱了起来。

    唱和的声音,引起了屋内大人物们的注意,不过多时,小五郎所在庄园的下司职带着几个身穿细白棉布的僧人走了出来。

    这个时代的日本僧人,特别是畿内地区的僧人中,很多还是有几分家国情怀的。

    这跟畿内地区佛门兴盛的推动者空海法师等人的思想有关。

    这些和尚在大唐时期接受了儒家的忠君爱国思想,回到倭国后将之与佛法结合,对倭国的佛门提出了为国忠,在家孝。

    为国念诵,为国祈祷,为国讲般若。等思想。

    因此倭国内部,从上到下,从官方到宗教,忠君爱国思想还是很有市场的,这种风气,王氏高丽等半岛政权中,则几乎很少出现。

    僧人们看到小五郎这么个小小的伴当,也知道跟着吟唱抵抗外敌、保家卫国的诗歌,十分的高兴纷纷予以称赞。

    下司职平贞秀也十分高兴,当即对着小五郎说道“好样的,我们下总国的儿郎都是好养的,去伙房领米一斗为赏赐,日后作战有功多得燕寇人头,说不定能得赐姓平氏。”

    此时倭国的度量衡极为混乱,甚至到达了郡国内部都不统一的地步。

    在小五郎他们庄园中,一斗米差不多有后世的二十四五斤左右,这算得上是很大的一笔赏赐了,更别提还有赐姓的荣耀。

    这顿时就把跟着小五郎一起的伴当们羡慕的眼睛发红,小五郎更是跪下大哭,痛哭流涕的表达对于下司职和国家的忠诚。

    周围人也跟着欢呼了起来,人人都认为自己能在即将到来的击破燕寇大战中立下功劳、获得赏赐。

    假如慕容信长现在能看到这一切的话,就能理解张昭对他所说,倭国就是下一个高句丽是什么意思了。

    这个困居于大海之东的小国,在它初生的阶段,接受了大量来自中国的文化,然后又神奇的拥有了将之本土化,并形成自我特色的能力。

    这份能力是非常可贵也很可怕的,与几百年前的高句丽如出一辙。

    所以历史上隋唐两代倾尽府库也要攻灭高句丽,消灭中华文化卧榻之侧这个危险的祸种。

    只是历史上等到倭国拥有高句丽这种能力的时候,从宋到明,前者是没有那个能力,后者受限于见识,又目睹蒙元的失败放弃了征伐,以至于遗祸数百年,给中华文化带来了极大的危险和伤害。

    还导致哪怕到了后世共各国时期,这个卧榻之侧的高句丽仍然没有解决,贻害无穷。

    当然,客观地说,到了大明时期就已经晚了,倭国的本土化已经进行完毕。

    而能打断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