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一千一百五十八章 四天和八年(第1/2页)

    打开电视,电视上也在报道着,九一八勿忘国耻。

    同时讲述着那十四年的抗战历史。

    突然小家伙指着电视道“爸爸,这里我记得,我们老师带我们去过呢。”

    李易闻言看向电视,这个时候,电视上,正在讲述的是四行仓库保卫战,画面当中,四行仓库那密密麻麻的弹孔,让李易的脑海里不由自主地就浮现了一句话每一个弹孔都诉说着八百壮士的坚守

    同时闪过一个个画面,一个个壮烈无比的画面。

    或许四行仓库保卫战,不是抗战历史上,最惨烈的一仗,但是却同样的伟大。

    如果从战绩角度来看“八百壮士”,显然是不合适的。他们后来之所以成了英雄,并且被一致认可,主要是因为他们“抱定必死决心孤军奋战”,这种精神在几乎所有时空都是被认可的。

    汉朝耿恭孤军战匈奴,被营救回到玉门关的时候只剩下了13人。

    这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十三将士归玉门

    唐朝时期安西孤军为国家戍守边疆45年,最后全部战死。

    万里一孤城,满城皆白发

    尽管有人说,四行仓库是一场错付了希望的抗战。

    但是在李易看来重要的是这令人尊敬的是烈士们的爱国热情和永不磨灭的希望。

    因为在当时,这些人,的确是抱着“必死决心,孤军奋战”的信念。

    晚上,李易坐在电脑前面,开始搜寻四行仓库保卫战的相关资料。

    虽然脑海里浮现了好几部相关的电影,但是李易肯定不可能一股脑地就直接照搬照抄。

    说实话,越是了解这段历史,李易越是犹豫。

    因为,在记忆里面的几部关于四行仓库保卫战和八佰壮士的电影,结局部分的安排,都有些让他感到迷茫。

    这个故事,战斗场面,在四行仓库保卫战这里,倒是好说,可是后面却很难拍。

    因为,很少有人知道,从某种维度来讲,真实的历史里,八百壮士后来的遭遇远比电影中还要惨烈许多。

    真实历史中,参与四行仓库保卫战的八百壮士实为452人,战斗中牺牲4人,撤退时牺牲6人,歼敌二百多人,全部战殁人数仅有10人。但到1945年抗战结束时,他们中还能返回s海的,竟只剩100多人。

    李易还查到了关于四行保卫战后,八百壮士失落的八年里,饱尝屈辱却依旧闪耀的那段往事。

    四行保卫战后,时任营长杨营长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对前来采访英雄的记者说。“很遗憾,消灭的敌人不多。我们既未成功,又未成仁。”

    尽管无数镁光灯和女学生送来的鲜花手帕早已将病房淹没,但英雄本人却不愿泰然领受。

    所谓英雄,或如卫青开疆拓土,或如岳飞以死报国。建功立业和舍身取义,总要占上一个。哪有“既未成功,又未成仁”的英雄呢

    对岸的国人在看着,看永远也过不来的勇士

    所以,如果想要拍这段历史,这个故事,最后的部分是最难抉择的。

    李易也能理解,为什么原版的最后让谢将军回到桥上,因为这种“不成功不如死”的传统英雄叙事,深深镌刻在国人的集体认知里

    所以原版的电影里面到影片最后,导演甚至舍不得让壮士渡过通向租界的桥头。

    可是如果这样的话,李易觉得,换做是他,他是无法接受的。

    因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