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九百八十一章累了毁灭吧(第1/4页)

    李定国倒是有些不满意此番的战果,这些明军人数不算多。

    而且审问俘虏之后,那个领头的官军是左良玉麾下的将领,只是偏师。

    尤其是围困这波官军之后,其余官军根本就没有救援的打算。

    他已经给了这波官军挣扎的机会,且故意放跑了几个信使去求救。

    但偏偏无人来援

    李定国不觉得自己冒充张献忠的消息走漏了。

    最终只能怪罪于明军的传统技能

    友军有难,不动如山

    如此想来,在逻辑上便顺通许多。

    李定国取得了大胜之后,给了杨嗣昌极大的压力。

    毕竟左良玉不听他指挥,对战张献忠打了打胜仗。

    汪云凤听了他的指挥,对战张献忠,被打的全军覆没。

    如此战果对比,更加让众将对杨嗣昌的军事指挥能力不相信了。

    此人要是真有指挥能力,在清军入塞的时候,为何还会毫无作用

    让清军掳掠那么多还平安顺利的返回辽东,甚至连最能打的督师卢象升都战死了

    先前杨嗣昌制定的十张网计划,抓住了高迎祥不是挺有成效的

    怎么亲自指挥作战后,他就变得如此拉了

    左良玉、李国奇、郑崇俭等人皆是为自己没有听从杨嗣昌的调令,感到庆幸。

    什么叫做穷寇莫追啊

    这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他杨督师果然没有洪卢二人强。

    在他的指挥下作战,迟早得被他给坑死喽。

    杨嗣昌初出茅庐第一次当督师,但底下的军将们可不是第一次给督师当打手。

    但杨嗣昌不觉得原因是这样,还在他身上,错的别人,绝不可能是我。

    他堂堂督师,身负皇命,打了败仗,这锅能按在自己个的头上吗

    要怪就怪底下的诸军不配合。

    若是大军齐发入川,那张献忠如何胆敢设伏

    不遵从他调令的那么多人,杨嗣昌思来想去,先把左良玉给排除在外。

    毕竟这个人是有能力的,以后剿匪还得用到他。

    挑来挑去,他发现陕西总督郑崇俭可太适合背锅了,就是此人畏战不前,才导致大败。

    杨嗣昌在崇祯手底下效命如此长的时间,对于“分锅”的经验是极为丰富的。

    于是,崇祯就接到了汪云凤全军覆没的消息。

    以及杨嗣昌弹劾郑崇俭的奏疏。

    他才得知本来剿匪进展好好的。

    但是主要是因为郑崇俭,抽兵回河南是导致失败的主要原因。

    崇祯小脾气一下子就上来了。

    杨爱卿为国家奔走年纪轻轻便须发皆白,你郑崇俭还敢拖他的后腿

    整个大明,谁不知道杨嗣昌是朕的宠臣

    敢跟他作对,你真是不知道死字怎么写的

    崇祯立即下旨把郑崇俭革职查办,命令丁启睿前去代理军队,顺便请他来诏狱反省。

    再命令御史核实郑崇俭说他有病的事情,是真是假,若是真的,就待在诏狱这辈子都别出来了。

    谁敢不配合杨嗣昌剿匪,必定受到朕重重的惩治

    郑崇俭万万没想到皇帝已经偏听偏信到了这种地步,造成这种局面的人主要就是杨嗣昌。

    可陛下似乎根本就没想过。

    四川巡抚陈士奇的情况,比郑崇俭更糟。

    杨嗣昌原本想把张献忠、罗汝才围歼于楚蜀边界的竹山、竹溪、巫山、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