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六百三十六章完美之局(第2/4页)

    少财力,我虽为晋王,可也不能独断,若无故撤兵,毫无建树,却还要为先生花巨资赎回十万楚民,不仅有损于晋国国库,还会让我晋国朝臣不满,本王也难与服众。

    本王在此问先生一句,此时宋国是否已调派了大军,欲阻我晋国大军撤退”

    晋王虽然体贴王禅为楚民着想的好意,先是答应了王禅,可却又提出自己为难之处,这一点王禅也能理解。

    晋国此次空派二十五万大军出征,未打一仗,未攻一城,却匆匆撤兵,反过来却还要为楚国赎回十万楚民,如此赔本的买卖纵然晋王愿意成全,也无法说服晋国朝中大臣,更可况把持晋国的是八大家族,这与楚国有相似之处,却又有所区别。

    而最后的问话,晋王是在权衡着得失。

    “可以说是这样,也可以说不是这样,但既然王上如此说了,宋国大军自然也会虚张声势,让晋国朝中感受到压力。

    若晋王如此为难,不若我与晋国联军大战一场,只是结果怕难如晋王之愿,那时若我楚国再与晋国协议怕就非我鬼谷王禅可以说了算的。

    不知晋王可有把握在三个月内击溃我所领的楚国大军以及宋国断后的十万大军。

    而且若楚宋夹击晋郑卫联军,郑国与卫国的五万大军,其实反而会成为晋国的拌脚石,光凭晋国二十万大军,对阵前后夹击的楚国与宋国大军,不知晋王是否又有几成胜算。

    而且在下还可以透露一点信息给晋王,晋国秘密派了孔夫子前往秦国,本意想与秦国结盟共同以付楚国,这在下并无异议。

    只是晋国此谋,却也牵一发而动全身,齐国会如何思虑此事,是坐看晋国称霸而无动于衷,还是会横加阻拦。

    而此时秦与晋结盟不成,秦国出兵秦晋边境,而楚国大军已聚结完毕,晋国二十万大军进退失据,那么试想齐国又会如何,难不成齐国会坐失此次伐晋良机吗

    此时你我两国成如此局面,已让晋国四面受敌,想来晋国朝中众臣也会明白此中之势,若晋国不存,何来他们的荣华与富贵。

    所以晋国撤兵,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要么顺利撤回,要么在此边境大战一声,败回晋国,想来若能回去一半晋国兵甲该已是万幸了。

    可若晋国损兵折将,那么又如何解此危局。

    若晋国能全兵而退,那秦国之危自解,齐国也不会轻言兵事,而北方诸候当然更不敢来侵扰一个强大的晋国了。

    至于如何权衡,在下当然也不会让晋王为难。

    若晋王同意,那么宋国不会阻晋国大军,只要回到宋王当初所倡议的弥兵之盟上,想来宋国既不会与楚结盟,也不会与晋结盟,保持着晋楚缓冲,至少可保几十年的平稳。

    而晋王回到晋国自然可以把怨气发在小子身上,发一道召令,驱逐在晋楚人,并且不准晋国世族买卖楚人,这样一来,光是晋国的楚民,又何止十万。

    晋王可以不花一毛,就为在下实现了对楚王的承诺,何乐而不为呢”

    王禅先是分析了此时晋国面对的局势,并且把郑与卫的立场分析的十分通透,而且还拉上了齐国以有北方的一些诸侯小国。

    这样一来,让晋王听在心里也是一阵阵恐慌,王禅的分析完全是列国局势发展的路数,只要一国陷入困局,那么列国不会援手,反而会落井下石,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