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236章 《金陵祭》(第1/3页)

    粗稿未改

    可能大改

    时间不足

    部分下调

    电影不喜可跳

    “画地为牢时,她的演技就很出彩,但这一部电影,就这一幕,就跟前一部电影,直接划开一大道的分界线,她演技更加得心应手,更加自然了。”

    “难以相信,夏郁在一年的时间里,演技又前行了一大步”

    陈凛在笔记本上卸下评价。

    电影还在继续。

    战争里,这种“平静”终究是一个假象,就在这十几个窑姐挤进教堂时,惨烈的屠杀在这座古城的四面八方都还在上演。

    镜头一切。

    时间回到了十二月十二日傍晚。

    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哪怕在场众人通过这些年的战争题材电影、纪录片看了极多的战争戏,可当他们见到眼前的一幕,仍然打从心里打了个寒颤,入眼皆是触目惊心

    随着这个叫戴涛的军官退守,逃到江边。

    映入眼帘的,几乎每一寸滩地上都挤着绝望的血肉之躯。

    每条船上都挤满了人,或者说,一个压一个,堆满了人。

    他们的手扒在床沿。

    大大小小。

    老老幼幼。

    男男女女。

    没有分别。

    能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谁也不知道,能不能活着走出这座古城、这个夜晚。

    这一幕营造的极为逼真。

    虽然知道这是一部电影,可在场的观众里,不算华夏人,许多老外,对于这场战役也颇有些了解;知道这不过只是几十年前,那一场真实战役里,一幕可能再“寻常”不过的缩影

    军官看着这一幕,颤栗了,他最终选择转身返回。

    他想,相比于逃,他更愿意战死在这座城里。

    他不愿做一个懦夫;

    不愿做一个逃兵

    跟军官一块突然心生豪念,打算战死沙场的士兵不在少数。

    途中,就有这么一幕。

    一个士兵扒下了一个市民的长衫,将自己的军棉衣交还给市民,可市民宁愿穿着摞补丁的长褂、赤着足、冻得浑身冷颤,也不愿穿上军棉衣。

    军官举起手枪,犹豫之后,又缓缓放下,他扒开枪,里面只剩下五枚子弹。

    见到这一幕,陈凛的心中感慨万千,他在笔记本上写了这么一段评语

    “小士兵自认这一去再不能复返,身穿这一套棉服又有何用已是必死之路,不如给有希望逃离战场的市民,也许,借由这件军棉衣,还能活下去”

    “市民感受到士兵的善意,看着眼前跟他儿子年纪一般大的小士兵,不过十五六岁,慷慨赴死,他终是不忍也许他再也回不来了,但请容许他以军人的姿态牺牲”

    战争有时候就是这么残酷的。

    教堂之外,残酷与血xg时刻都在发生,每时每刻,都有人死亡;

    戴姓军官的出现,打破了威尔逊教堂的宁静,随之而来的是李姓士兵和小兵王浦生。

    他们与原本的军队失去了联系,为了保护安全区的难民,又不得不被俘虏,最后日寇却言而无信,不但大肆强抢安全区的女人女孩,还把他们送上了西天

    士兵李全有、王浦生则是其中的幸存者,但一个受了伤,一个连肠子都被打出来了。

    这一段拍摄并没有花费特别多的时间,但每一个镜头都将日寇那种残暴的嘴脸、以及女人们近乎绝望、士兵们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