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627章 身不由己(第1/2页)

    汉道天下第一卷行路难第627章身不由己大致上,刘协赞同诸葛亮的意见。

    迅速达成议和看似有助于实现天下太平,但那只是表面的太平。山东大族得不到应有的教训,将来必然会成为推行新政的阻力。

    如果朝廷不能实现对山东的有效控制,以山东财力补凉州产出不足就无法实现,长治久安也就没有现实基础,山东、山西的对立依旧存在,文化共同体的意识也无法形成。

    因此,他更希望能慢一点,稳一点。

    但形势不由人,所有人都渴望和平的时候,阻碍和平的实现就是绝对的政治不正确。

    尤其是对深受儒家思想熏陶,非常容易走极端的读书来说。

    一旦有人从中蛊惑、煽动,再来一次上书的群体性事件,脸上可就不好看了。

    所以,明明不想谈,也只能谈,他能做的就是尽想把握节奏,并将责任推到袁绍一方。

    希望袁绍能硬气一点,不要轻易跪。

    刘协和诸葛亮讨论的重点是振兴关中。

    关中曾经是陆海,八百里秦川为秦统一天下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汉帝国初期对秦政的反思在取得了丰硕成果的同时,也留下了一些严重的后遗症,尤其是儒学大兴之后。

    学者对秦政的反思大多着眼于道德层面,却没有对经济、军事层面做足够的细致研究,仿佛秦统一天下只是残暴而已。

    这显然是片面之辞。

    没有一个政权可以仅靠残暴就统一天下,包括后来的蒙古和女真,胜利的背后必然有更为复杂的原因。如果不能实事求是的进行研究,只是从道德层面进行批判,所得的结论很难起到指导作用。

    刘协希望诸葛亮等人对秦政进行梳理,取长补短,做到真正的以史为鉴。

    在赤眉毁坏关中之后,时光又过了近两百年,因户口太多,垦荒过度造成的环境破坏渐渐恢复,关中又有了成为都城的物质基础。

    在刘协到达关中之后,就有人提过,天子不必回洛阳,可以在关中建都。

    刘协没有立刻给出答复,借势进行深入调研,对之前的度田成果进行复验。

    他对司徒赵温不是很信得过。

    赵温老了,不复年轻时的豪迈和勇气,很多事情做得很敷衍。后患不小。

    这是老臣们的通病,谨慎有余,开拓不足。

    罢免大司农张义,越级提拔少壮派刘巴,就是希望能有所触动。

    “关中能供养的户口有限。”诸葛亮列举了一串数字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南有秦岭阻隔,益州的钱粮运到关中的代价太大。东有砥柱之险,山东的钱粮也很难西运。从长远来看,关中只能做为陪都,不能做国都。”

    刘协点点头,又道“但定都洛阳的弊端也很明显,太安逸了,朝臣的心态迟早会发生变化。”

    诸葛亮表示赞同。

    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没有完美的答案。

    可是就当前而言,关中的户口还远远没有到达可以承受的上限,这个问题还没有到必须面对的时候,他们可以慢慢研究。

    有郎中来报。“陛下,大司农刘巴求见。”

    “请他进来。”刘协说道,想了想,又道“孔明,你去迎一下。”

    “唯。”诸葛亮应了,快步走了出去。

    不一会儿功夫,诸葛亮和刘巴并肩走了进来,有说有笑。刘巴来到刘协面前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