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一百四十七章 预防天灾(四千字)(第2/3页)

    也没少从其中上下其手的贪污,可以说贪的最狠的就是他。

    甚至连东江镇毛文龙那每个月一万的响银他都不放过,可以说是贪到了极致,这种流氓混混出身的人,眼睛里除了钱没有其他任何东西,所谓的忠君报国简直是笑话。

    至于说他向商人富户收税,这事也确实是有,但效果简直微乎其微,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明朝的国库并没有因此而大丰收,皇帝的内帑也并没有因此而塞满。

    他的力度实在是太小,而且他之所以向这些人收税,并不是为了皇帝和朝廷,更多的是满足他自己的私欲和报复之心。

    王在晋郑重其事的回道

    “禀陛下,此次北征,臣发现了边军诸多弊端,虽然此战宣大军并没有败,但如不整改,边军就会越来越不堪用”

    朱由校面露喜色的点了点头,王在晋这种务实的人在明末这个环境下还是非常难得的。

    他在历史上是继熊廷弼之后的辽东经略,而且他的战略与熊廷弼出奇的一致,他向皇帝上奏的大致内容就是“拒奴抚虏、堵塞守关”

    他上任之时,清楚的知道辽事已经大崩而坏,大明在辽东根本无力与建奴对抗,于是建议以山海关为据点布置防线,在关内伺机而动,掌握战争主动权,而他的的想法却遭到了孙承宗和袁崇焕这两人的极力反对。

    孙承宗更是借助帝师的身份直言向皇帝奏报王在晋不行,请求撤换,相比于王在晋,孙承宗显然更得皇帝的信任,于是不久以后王在晋就被发配去了南京养老。

    而不过几年而已,一切都如王在晋所预料的一样,建奴频频出击,打的山海关外、辽西以内的明军哭爹喊娘。

    皇太极更是在崇祯四年再一次发动了决定性的战役,大凌河之战。

    此战明军大败,建奴再一次获得战略上的极大胜利,一战消灭了大明在关外最后能够有机会反扑的明军精锐。

    孙承宗耗费重资打造的防线还没发挥作用,就犹如土鸡瓦狗一般被皇太极踩在脚下,连一块砖头都不剩。

    所谓的关宁锦防线,前期确实发挥了不少的作用,但皇太极是何等人人家尝试了几次发现不行以后立刻避重就轻,任你正面的城池修的如何怎么坚固,我不打你正面,我绕路过去直接打你的后方。

    崇祯年间建奴五次入寇,直入大明的京畿腹地,甚至都要打到长江边上了,而朝廷耗费几千万两银所打造的关宁铁骑和关宁锦防线一点屁用都没有。

    袁崇焕率领的关宁军只敢跟着皇太极的马屁股后面吃灰,建奴都懒得鸟他。

    “辅臣不愧是朕的肱骨之臣,边军也确实是需要好好整改了,既然辅臣已有此想法,尽可上呈奏报,朕会仔细看的”

    要不是当今皇帝尚武知兵事,王在晋今日是绝对不会提起此事的,否则那些文臣武将的连番声讨,就算是他这个内阁辅臣也顶不住这种压力。

    兵事时暂时议完了,可还有一堆政事等着朱由校去处理呢。

    “诸位,陕西布政使上奏,因今年数月的暴雪导致陕西各地缺粮少耕,今日就将此事也议一议吧,先拿个章程出来,免得万一有事,朝廷也有所准备”

    对于灾情这种事,必须要未雨绸缪,有了天灾才会将人祸的危害无限放大,现在交通信息极其不便,如果真的等大灾爆发,流民四起,等地方的信使到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