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五章:当务之急(第2/3页)

    一样的。

    第一条最为简单易行,乃是应有之意,所以王老大人提出的是详细的办法,没什么可讨论的。

    此事隶属兵部分管,此刻兵部事务皆由于谦做主,于是于侍郎起身道。

    “大冢宰所言甚是,下官出宫之后,便即刻传令各边镇收拢残军,即刻呈上详细军报,并将幸免于难的勋戚大臣护送回京。”

    接下来的第二条,就比较难办了。

    王老大人说得十分委婉,但是其实意思很简单,商量怎么把皇帝救出来。

    不过在场之人皆是老成谋国之辈,自然知道这件事情的难度。

    若梁贵带来的军报属实,那么也先既然放一直扣押着的锦衣卫校尉袁彬来传话,就必然已经确认,自己到底抓住了什么人。

    换位思考,若是自己这方抓住了敌军主帅,而且还是御驾亲征的天子,那必定是严密看守,置于中军之内,严密防守。

    想要救人,肯定是难上加难!

    沉默了一会,翰林院学士陈循上前道:“太后娘娘,臣以为皇上既然遣人传讯,不妨暂且准之,先太祖,太宗皇帝威震漠北,瓦剌对我大明尚有惧意,或可遣使携金银玉帛前往,迎回陛下。”

    此话一出,再场大臣皆暗暗叹了口气。

    这话说出来,怕是陈循自己都未必相信!

    太祖,太宗威震漠北是不错,但那已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了。

    仁宗,宣宗继位之后,皆将精力放在了内政之上。虽然依旧对北虏有余威震慑,但早在先皇之时,边境便常有边患,只是不严重而已。

    至今上登基践祚之后,因天子幼弱,朝中大政以平缓为主,能不起边衅,便不起边衅,更是助长了虏贼的胆量。

    何况二十余年的时间,大明已经换了三代天子,瓦剌,鞑靼等部自然也是如此。

    旧一辈的,曾经见识过太宗军威的虏酋渐渐凋零,新一辈的虏酋,因大明一再忍让,更是肆意妄为。

    若是如此简单便能迎回皇上,那也先又岂敢兴兵十万,擅起争端。

    不过众臣也知道,这是眼下唯一成功率略大的法子,若是依靠边将寻机救驾,怕更是难以为之。

    因此只好拱手附和。

    “此乃老成之谋,准!”

    孙太后点了点头,赞许的看了一眼陈循,心道果然是随侍之臣更加靠谱,想了想,又道。

    “此事需得抓紧时间,昨夜军报到京,哀家与皇后在内库当中盘点了一番,已经按皇上之意,将金银蟒袍备好,诸位大人商议一番,尽快遣人送去便是。”

    陈循身上虽然挂着户部右侍郎的衔,但是实际上却在翰林院办差,相较六部群臣,翰林院算是侍从之臣,更加依靠圣恩。

    看太后如此神色,便知他说中了太后的心事,于是继续道:“太后所言甚是,此事耽搁不得,以臣之见,不若仍遣那梁贵回去,一来,他本职怀来卫千户,熟悉情形,二来,也更能取信与瓦剌。”

    孙太后想了想,开口问道:“众臣意下如何?”

    定了要遣使的大方向,那么送谁过去,反而没什么紧要,归正大概是去送些金银,传个话,不抱什么真能迎回皇帝的希望,所以众臣皆俯首称“善”。

    于是这件事情也定了下来。

    紧接着,驸马都尉焦敬起身,道:“太后娘娘,臣以为,当此危急之时,当不拘一格降人才,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