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864章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1(第1/2页)

    石守信等人在威逼利诱之下,被迫交出了兵权,任由赵匡胤摆布、处置。那么赵匡胤是如何处置他们的呢

    按照与“翊戴功臣”们的约定,赵匡胤答应他们可以在余生拥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并且许诺与他们联姻,让他们的后代子孙也能躺赢。

    赵匡胤基本兑现了当初的承诺

    1,石守信

    加侍中、拜中书令,赐爵卫国公期间因犯了点儿小错误被贬,后又升,太平兴国九年984病逝,享年57岁,追赠尚书令,追封威武郡王,赐谥号“武烈”。

    石守信这些年确实积累了大量财富,“累任节镇,专务聚敛,积财钜万”,一心一意贪污腐败。在做洛阳留守期间,招募民工建造崇德寺,“驱迫甚急”,还不支付工钱,使得洛阳人民“人多苦之”。朝廷对此不是睁一眼、闭一眼,而是闭双眼、闭双耳。

    石守信能有什么坏心思不过是想多捞点儿小钱钱。

    石守信三个儿子石保兴、石保吉、石保从。

    三子石保从早亡,长子石保兴在后来的对辽战争和对西夏的战争中立有功勋,官至澶州防御使;而次子石保吉则按照约定成为了驸马爷,喜提赵匡胤之女延庆公主。

    石守信的孙子辈儿

    保兴之子石元孙,参与了大宋与西夏的战争,在着名的“三川口之战”中兵败被俘,先被大宋宣传为战斗英雄,评为烈士,却在之后又被舆论操纵为“叛徒”,险遭处决。人生经历了大起大落;

    保吉之子石贻孙,官职崇仪使,却因事落马坐事免官;石孝孙,官职西京左藏库使。

    2,王审琦

    先出镇寿州忠正军,在镇八年,后改镇许州忠武军,加同平章事。许州忠武军节度使只是遥领,赵匡胤在京师赐给他一座豪宅,恩许他留京。当然,表面上是皇恩浩荡,恩宠优渥,实际则是就近监视,因为当时王审琦刚刚在对北汉的战争中立了大功。

    开宝七年974,王审琦病逝,享年50岁。赐中书令,追封琅琊郡王,加倍给抚恤金,废朝一日,后又追封秦王,赐谥号“正懿”。

    王审琦的儿子比较多,史籍可循的就有9位,其中长子王承衍喜提赵匡胤之女昭庆公主延庆公主的同母姐。王审琦的这些儿子基本都靠父亲的关系捧上了国家的铁饭碗。特别是王承衍,既是勋贵之后,又喜提太祖爷爱女,更是富贵无比。

    驸马爷王承衍,官至河中府尹、护国军节度使,加检校太尉,死后追赠中书令,赠谥号“恭肃”。关于王承衍的去世年份,宋史的记载自存矛盾,在其人物传记中,说他死于“咸平六年”1003,而在同书的“凶礼志”中则记载为“咸平元年”998下葬,而且说得有鼻子有眼,说葬礼规模很小,“卤簿、鼓吹备而不作”,因为太宗皇帝刚刚驾崩,一切从简以在太宗大祥忌禁内也;

    次子王承干,12岁时授“闲厩使”,面赐紫袍、金带,长大后,在外则为监军、刺史、知州、暂代节度使,入朝则为六宅使、庄宅使、左武卫大将军。巧合的是,王承干生于寿州王审琦当年坐镇寿州,也死于寿州王承干时任知寿州,“人咸异之”;

    其余儿子承德、承佑、承俊、承偓、承僎、承仅、承休,都有官职,不再一一列举。

    再看王审琦的孙子辈儿

    王承衍有四子

    长子王世安,官至崇仪副使、通事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