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162章 宦官之怒(第1/2页)

    宦官之怒

    大唐乾宁五年8988月,昭宗皇帝从华州出发,还驾京师长安,改元光化,大赦天下。

    这一年,昭宗已经在皇帝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地耕耘了十年之久。经过十年的努力,那两座大山宦官、藩镇,依然巍峨耸立,而他的抗争力量却急剧衰减。大唐帝国,江河日下。

    他的两大法宝文官集团、亲王典兵的能量,也在这十年的抗争中损耗殆尽。“十六宅惨案”之后,亲王们遭肉体消灭,彻底斩断了“亲王典兵”的念想;文官势力也在内外联合作用力之下变了味道。

    文官势力在内部存在着两大先天缺陷,一是昭宗在选人方面饥不择食,导致文官集团先天畸形,才华方面良莠不齐,人品方面更是鱼龙混杂;二是文官集团在利益面前同样毫无抵抗力,为了争名夺利而不断上演派系斗争。

    外部因素同样制约着文官集团的健康发展,主要体现在地方藩镇对中央事务的粗暴干涉。例如朱温,与宰相崔胤暗中勾结,强迫昭宗任用崔胤做宰相;再比如韩建,在华州肆无忌惮地进行政治大清洗;更不用说李茂贞,直接逼死异己的帝国宰相。

    两大内因和外因把文官集团变成了一把涂着毒药的双刃剑,昭宗想用而不敢用,不会用还必须得用。

    宦官依然嚣张跋扈,藩镇依旧纷争不断,亲王被屠杀,文官靠不住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酒是爹,菜是娘,喝死就比枪毙强。昭宗皇帝终于染上了酗酒的恶习,借酒消愁。

    在昭宗“自甘堕落”的时候,危险也悄然临近。

    危险来自于宦官的恐惧。

    昭宗自登基以来,先后铲除了田令孜、杨复恭两大权阉,仅从与宦官夺权方面来看,昭宗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极大震慑了宦官势力,并从中挖掘了几个忠于皇帝的清流,例如西门大官人西门君遂等宦官。

    好景不长,凤翔李茂贞称兵犯阙,西门大官人等浊流中的清流与真清流宰相杜让能,一同做了替罪羊,含冤受死。

    随后,“宦官一哥”就成了骆全瓘、刘景宣。他们亲眼目睹了关西集团的强大和皇室的威严扫地,于是积极与关西集团狼狈为奸,内外勾结,倾轧昭宗。刚刚有所好转的宦官界,变本加厉地恢复了本来面貌。

    在这股妖风的合力作用下,很快就催化出了“三镇犯阙”。随后在河东势力的干涉下,关西集团为求自保而不得不祭出宦官势力,骆全瓘、刘景宣等宦官做了替罪羊。

    于是,宦官宋道弼、景务修等就成了宦官集团新一代的领头羊。

    在这短暂的几年中,掌握实权左、右神策军;枢密使的宦官们如走马灯一样换来换去,但朝廷的软弱无能已经表现得淋漓尽致,宦官们对皇权的敬畏早已荡然无存。宋道弼、景务修等宦官的嚣张跋扈丝毫不加收敛。

    宰相崔胤就以这两位宦官当突破口,积极鼓动昭宗对宦官势力痛下杀手。他之所以有这样的主张,并不是替江山社稷谋出路,而是自己争名逐利的手段。

    首先,是出于自身安危的考虑。

    众所周知昭宗的两大心病是宦官和藩镇,昭宗考虑的是先迈左脚还是先迈右脚。崔胤的背后势力是藩镇力量,所以必须让昭宗先迈出宦官的那只脚。

    其次,可以独享打击宦官的红利。

    打击宦官的最大收获是禁军兵权。现在,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