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四十六章比灾荒更可怕的是杂税(第1/2页)

    虽然应天府南京城外的灾民数量很多,但好在应天府的规模够大,这里是按照陪都的规格进行设计的,所以有着宽阔的街道和坊市。

    叶安粉碎白莲社的办法其实很简单,从根本上满足灾民的诉求,并且将灾民与白莲社分离开。

    分流灾民同样也是在减轻南京城的负担,应天府虽说可以容纳下数万灾民,    但一次性让其尽数涌入城中必定是一场灾难。

    这数万人入城之后的吃喝拉撒可不是一件小事,原本城中百姓同样也会排斥这些灾民,所以叶安才会将入城变得如此复杂,同时征用一部分归德军的军营作为安置所在,并让人开始搭建临时的安置场所。

    范仲淹对叶安的处理手段相当满意,他想不到如何一下将这数万灾民安置在南京城中,这是数万人,不是数万的牲口,杂事太多,千头万绪让人看着便头疼。

    但在叶安的安置下,数万灾民却在有条不紊的进城,城中临时搭建的棚子,做饭,吃饭的地方,皆有统一安排,灾民不是没钱,只是为了躲避家乡的灾祸而出来逃难。

    旱灾最大的困扰是什么当然是粮食的短缺,但应天府乃是大宋的南京,粮食价格或许提升,但粮食却是不缺的。

    随着灾民入城,好消息接踵而至,应天府的漕运同样发达,以汴河北连东京开封,南入于淮,用范仲淹的话来说,此地乃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粮食问题朝廷自然会解决,    大宋对于灾情的救治可以说是历朝历代中最为积极的,毕竟这个王朝从百姓身上剥削的税收也是最多的。

    人口一直是古代王朝所最为关心和重视的根本问题,只有人口规模庞大,才能开垦更多的土地,同时也能促进商业的发展,此乃人所共知之事。

    保人口几乎成了皇帝和朝臣的共识,只不过眼下的吴育却是满脸愁云,这些灾民是保住了,可灾民对应天府来说乃是沉重的负担。

    虽说此地是大宋的南京,可远不能与东京城相提并论,原本安定繁荣的应天府说不得会被这些灾民一举给拖垮。

    “二位上官也瞧见了,这些灾民以达数万,对我应天府来说却是一项不小的耗费啊可否向朝廷道明详情,酌情贴补”

    范仲淹泯然一笑道“这是自然,官家此次从三司划拨数十万贯以应旱蝗之灾,你应天府的功劳岂能遮掩过去”

    吴育的脸色终于缓和起来,只要朝廷能有贴补钱来,    就能将南京城的仓廪亏空给补上,也算不得什么。

    倒是叶安在边上笑道“吴知府,依我看你却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嘞这哪里是数万灾民,在本官看来却是数万的劳力”

    “哦不知叶侯有何见教”

    吴育觉得叶安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数万灾民想想这个数字他便觉得头疼,叶安反倒是说自己有眼无珠了

    范仲淹好奇的看向叶安,他总觉得叶安不会故意去奚落应天府的知府事,其中必有隐情。

    果然,叶安胸有成竹的开口道“你看,南京城的城墙是不是要修缮了南关码头是不是该维护了偌大一个南京城就没有一处需要劳力的地方供给灾民吃喝,给他们一处好住所,再来一份差遣做做,如此既能节省修缮所费,又能让灾民心中安定,岂不是两全其美”

    “哈哈说的好,说的好叶侯果然才思敏捷,吴知府你看,叶侯都给你出谋划策了,还有何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