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九十五章 君子不争(第2/2页)

    人毕竟不过是白身,并无职衔,自己怎么也是个官,与这郑俊彦平起平坐,是可忍孰不可忍?

    更何况前几日郑俊彦在南城出了那件丑事,非但名声大跌,还连累金陵社被南都社的人连番贬损。

    听听那些人写的诗词:

    朝辞帝阙下江南,夜宿凤楼忘国安。

    君子不肯拜夫子,急把干娘唤鸨子。

    这首《贺小君子临南都》虽然损了些,但还算客气了。

    还有一首《点绛唇》,写得更加不堪入目:

    六小君子,昔时翰林同行走。

    自北南来,共寝金叶柳。

    李君郑子,床前谦让风情。饮此杯。

    同僚我辈,从此是连襟。

    这等词虽然写得粗鄙不堪,又格律不通,但是一夜之间便传遍了整个南京学林,仿佛是哪位大才又出了一篇旷世佳作一般。

    姜聿寿朝郑俊彦瞥了一眼,见他好像没事人一样,正襟危坐在那里,毫无愧疚之色,心中本来便有些瞧他不起,此时更加不屑,脸色愈发冷了几分。

    郑俊彦自然知道因为那件事,自己的声望已经跌到谷底。

    但是他身负重任,此时只能咬牙隐忍。

    郑俊彦能够隐隐察觉到姜聿寿对自己的轻视和不满,他自己心中也是恼恨不已,但金陵社新创,事务繁多,并不是自怨自艾的时候。

    他想:君子不器,不可拘泥于形而忘却了本来的目的,不由得精神一振。

    他一直揣着满腹的心思,仿佛此时才闻到满室的馨香,顿觉沁人心脾,神气愈发振作起来。

    这两人是来向李眉山汇报学社进展的。

    李眉山自两日之前开始,已经正式接掌学社。

    姜聿寿专管国子监,而李眉山从京师带来的几位“小君子”,则分别负责府学、江宁县学、上元县学,以及不在学中的学生。

    郑俊彦原本在几个小君子当中声望最高,最初的安排是让他负责应天府学,可是几日前在青云店外的那出闹剧,使得几位小君子的名声大受诟病,其中尤以郑俊彦受到的抨击和指摘最多。

    所以李眉山不得不临时更改定议,让郑俊彦去招募不在学中的学生。

    所谓不在学的,仅仅指的是不在应天府学和两县县学的,其他府县的学生到了南京来备考乡试,也要算在此列。

    至于尚无生员身份的童生,自然也在其中。

    所以郑俊彦实际所管的人数相当可观,只是颇有些良莠不齐罢了。

    李眉山开口先问的郑俊彦

    。

    国子监好说,姜聿寿其实颇有几分笼络之术,基本不必担心,人数也早已定规。

    他们的对手南都社在国子监中根本无从下手。

    竞争最大的还是在郑俊彦这里。

    郑俊彦听他问到正事,连忙坐正了身子,沉声道:“近两日人数颇为可观,不过……”

    不过如何,他没有说。

    姜聿寿却接着道:“哼,人数虽多,尽是庸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