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九章 下浮桥淹死一个和尚(第2/2页)

    赵民壮连忙点头:“对,到时候还要请你老哥多多照应。”

    “小事一桩,到时候我带他认人头,保管头天就成熟脸。”他拍了拍赵民壮的肩膀,指了指新修的下浮桥,“这桥不是修好了吗,怎么还不能用?”

    赵民壮笑道:“用是能用,不过监工的在对面,是工房的秦书办,他说能过才能过。”

    梁叛一瞧对面,果然看到岸边的老歪脖子树后面,缩着一个山羊胡子老头,正是县衙工房的秦书办。

    “怎么,你是要过桥?”赵民壮问。

    梁叛点点头。

    “好说,我喊一下秦老头。”

    这赵民壮说完果然走到桥头,双手筒在嘴边,扯起嗓子喊了一声。

    缩在树后面的秦书办听见了,伸长脖子看了看,这才晃悠悠走到岸边。

    赵民壮指了指浮桥,又指了指梁叛。

    秦书办也是个老人精,明白了他的意思,朝梁叛招了招手,让他直接过来。

    梁叛谢了赵民壮,又和另外几人打了招呼,便大摇大摆地上桥去了。

    原本在旁边等着过桥的人,见状立刻鼓噪起来,质问几个民壮,为何有差别待遇。

    赵民壮对那些人辩白道:“这是县衙里修桥的大师傅,上去检查质量的。”

    其中一个开店的立刻反驳:“胡说八道,那明明是梁捕快,你当我瞎啊!”

    “废他妈话,回去打点盐水好好洗洗你的招子,哪里有梁捕快?我看你是老花眼加大近视,人也瞧不清了!”

    梁叛一听后面吵了起来,哪里还敢多留,加快脚步便跑到对岸去了。

    在秦淮河跟油市街中间,有几个大货仓,都是漕帮的产业。

    每年上漕的时节,这几个货仓便堆满了漕粮,一条条的漕船会停泊在秦淮河上,将汇聚在南京城中的漕粮装了船,千帆万桨,沿着运河一直送到北通州,供给北京和整个北方的粮秣用度。

    平时这些货仓便用来周转从长江和外秦淮进来的各地货品。

    货物进了西水关以后,便在此处卸货,统一堆在货仓之中,再由各家商铺、作坊,走陆路用大车将货物拉到城中各处售卖。

    外来的船一般是不过下浮桥的。

    梁叛找到临近油市街最大的货仓,即便不在运漕的月份,这座货仓依旧堆着小山般的粮食。

    因为漕帮在这座货仓外开了一家油粮店,就近囤货取货。

    他走进那家门上挂了一个“旗”字牌的米店

    ,只见其中除了一个柜台,便是堆满了的粮食。

    只是时辰尚早,并无一个人在此招呼。

    梁叛见那柜台后面的墙壁上,也挂了个小木牌子,上面也有个“旗”字。

    大明的漕粮在最初是由军民共同担负运送,后来因为运送漕粮路途遥远,民役往返一趟有时需要一整年的时间,严重耽误农时。

    所以朝廷在永乐十三年建立漕军,从此大明的漕运便由专门的漕军负责。

    漕军制和大明朝的许多制度一样,经过多年以后便因为各种原因,开始渐渐废弛。

    于是在崇佑十二年的时候,内阁大学士左康章认为漕军制度彻底崩坏,全国漕军能用者十不足一,每年空耗大量军饷,于是奏请裁撤漕军,改以民运漕粮。

    后来经过几番波折,这件事终于在多方推动之下终于成功,十二万漕军悉数转编裁撤。

    这些漕军有些并入其他军卫所、千户所,也有的干脆回乡种田,也有很大一部分人接手了原漕军的建制和船只,摇身一变成了河帮,平时不吃朝廷的关饷,只在漕运之时靠运费过活。

    不过漕运的运费有限,所以河帮渐渐无法自给自足,又经过几年的解散、整合、转型,这才有了今天各地的漕帮。

    漕军裁撤以前,南京漕军指挥使属下有两总,一是锦衣总,一是旗手总。

    当年两总的老人各自创立河帮,后来渐渐合并成为南京漕帮,凡是锦衣总的旧人,便会留个“锦”字标记,而旗手总的产业,也会挂个“旗”字招牌。

    梁叛因此便知道冯二这一支人马,就是当年旗手总属下的漕军。

    就在他胡思乱想之际,忽然感到大门处光线一暗,转头看到几个粮库伙计,正在冯二的带领下,从大门走了进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