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九十四章 观察者郭俊夫(第2/2页)

    一定的得分能力,那就把他放到边路,而不是中路,让他可以有空间发挥自己的突破能力。

    然后再在中路放一个中锋吸引对方防守,同时后撤为他拉开防线再做球。

    这样关新彦就可以后插上直接杀到禁区里射门得分。

    其实关新彦最开始出道的时候打的是左边锋,他是个左脚将,当时表现平平。

    后来才改打右边,利用他左脚出众的特点,主打内切射门。

    他上赛季在山海蓝月的六个球基本上都是这路子进的。

    在国奥队也是如此。

    为了配合关新彦的这个特点,施无垠在中锋位置上安排的谭云龙就是传球比射门好,身体强壮,能护住足球,能做球的中锋,而不是得分型中锋。

    得分的任务被从中锋这边交到了两个边锋脚下,当然,主要是关新彦的脚下。

    国奥队一直都这么打的,大家都很熟悉了。但施无垠却觉得不能总把宝压在关新彦身上。

    尤其是在U23亚洲杯的时候,如果关新彦被人盯死了怎么办?如果关新彦状态不好怎么办?如果关新彦受伤了又要怎么办?

    正是基于这样的顾虑,施无垠从去年开始全国考察替代人选,或者说替代方案。

    直到他发现了胡莱。

    一个和关新彦完全不同,但同样能进球的前锋。

    施无垠觉得自己找到了替代方案。

    实际上集训的这段时间,球队基本上都是在训练替代方案。

    同样是433,但中锋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不再回撤接应,而是向前,成为一个箭头人物。

    对中锋的要求也不是跑出空当给队友做球,而是射门得分。

    ※※※

    上半场U22打他们熟悉的战术,但球队的进攻却运转不畅,后防线又被腾龙预备队抓住机会,攻入一球,比分落后。

    中场休息的时候,施无垠做出了战术调整,胡莱终于可以披挂上阵。

    王光伟也在这个时候被一起换上了场。

    他也一样是施无垠想要考察的球员。

    上半场首发的郭俊夫被换下场,坐在场边,把目光投向了胡莱。

    正好,他可以在场下好好看看胡莱在比赛中的表现。

    虽然之前训练中也有分组对抗比赛,但那样的比赛还是以训练教学为目的,实战性不强。

    不像是这场比赛,除了换人规则,其他都和正式比赛一模一样。

    郭俊夫觉得在这种场合下对胡莱的观察才具有参考价值。

    作为一个球场上的进攻组织者,他总是在不断观察,观察队友的跑位,观察对手的站位,观察场上形势。这已经变成了他的习惯,就算是在场下的日常生活中,他也总是习惯于观察别人。

    在球场上顶替郭俊夫负责组织进攻的是来自于中甲球队黑河北极星的李程吾,他和胡莱曾经是中甲的对手,现在却成为了队友。

    身材高大的李程吾开始自己足球生涯之后,一直打的都是中锋,但是打了几年后当时的球队教练认为他脚下技术还可以,又有强壮的身体,可以回撤打中场,发挥他视野好、身体强壮能护住球的特点。

    就这样,他在十五岁的时候被改造成了中场。

    那位教练的眼光是正确的,李程吾确实更适合做中场,改打中场之后,他立刻就从同龄人中脱颖而出,一路升级,最后成为了黑河北极星这支中甲球队一线队的球员。

    现在更是入选了U22集训队,有机会代表中国参加明年就在中国举办的U23亚洲杯。

    不过通过这段时间的集训,在郭俊夫看来,李程吾距离一个合格的组织者还是有点差距。

    他主要依靠的是强壮的身体,可以在中场更好的护住足球,拿到球是一个中场组织者的第一要求,球都拿不到,被对手一抢就丢球,那就不能做组织者。

    李程吾身体强壮,就算面对多人夹防,也能够利用强壮的身体顶住对手,为跑位的队友争取时间。

    同时他还能利用脚下技术在中场摆脱对手,把球队的进攻向前推进。

    最后因为打过前锋,所以射门还可以,必要时可以杀到禁区里当中锋用,有一脚得分能力。

    但要说组织进攻的能力嘛……郭俊夫不是瞧不起队友啊,是他在自己最擅长的这方面是真的有属于自己的骄傲和自信。

    国奥队的进攻组织者,不管是这次的东亚杯,还是一年之后的U23亚洲杯,都只能是他郭俊夫。

    无论是对比赛的理解能力,还是对场上形势的掌控,或者是那一脚销魂的直塞球,自己都比李程吾更好,施指导肯定没理由选择李程吾,而不是自己。

    招李程吾进队,显然应该和招胡莱一样,只是为了多准备一种可能而已。毕竟李程吾的特点也是自己所不具备的。

    但很快,在替补席上的郭俊夫就有点坐不住了。

    因为这个李程吾已经送出了一次助攻,帮助U22集训队扳平了比分!

    进球的人正是……胡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