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1703章:诸葛片舌战群儒(第1/2页)

    --

    -->

    “再者?“陈山继续道:“自永乐初,奉使诸番,今经六次,每统官兵数万人,海船数百艘,自太仓开洋,由占城国,暹罗国,爪哇国,柯枝国,古里国,抵西域忽鲁谟斯等三十余国,涉苍溟十万余里…,所获宝物珍珠、玛瑙、香料、奇禽异兽等。确有不少,可宝物再多,运回国之后,主要是供皇帝和贵族享受。这些宝物,并不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国库收入,朝廷无半分好处。岂不是于国无意处?“

    陈山话音一落,杨善立即接过话头,他做过礼部侍郎,对西洋之行,颇有些体会,先前在海禁一事儿上丢了面子,正愁没机会找上来,如今看众人神色, 八成是不同意西洋之行了,这么好的机会,若就此放过实在太可惜了,所以迫不及待的抱拳说话:“何止这些,郑和六下西洋,所用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永乐三年,将领官军,乘驾二千料海船并八橹船。永乐七年,将领官军,乘驾一千五百料海船并八橹船。前后六次,花费银两可不少,微臣曾听夏老大人提起过,永乐期间,郑和下西洋所费约在白银六百万两,相当于当时国库年支出的两倍,而这还不包括造船等各地支出的费用。而建造和修补一艘船平均需要一千六百万两银子,每次出航平均需船260多艘,仅造修费用就需要几十万两银子,如此大费用可不是与朝廷无益!“

    下西洋朱瞻基虽所知不多,但从众人的表情,以及这段话儿出自夏元吉的口,这个账目基本上没有错,所以一时竟找不到反驳的话儿来。

    杨善深知一再而三的道理,不等皇帝说话,又说道:“微臣那些年在礼部时,常听说郑和船队每到一国,首先向当地国王或酋长宣读诏书,举行隆重的册封典礼,赏赐宝物。除了建立藩属关系之外,郑和还奉命调解海外各国之间的纷争,饱受强国欺凌的满刺加国,就是在郑和的帮助下获得独立的,看似对我大明有利的事情,这些得我大明帮助 国家,前后来朝贡!

    事实上,与贡品相较,“际天极地皆王臣”的满足感才是皇帝更看重的东西。明成祖在位时,郑和每次下西洋,随船队来中国的各国贡使、国王等都大量增加。永乐十九年郑和第六次下西洋回航的时候,船上载有16国1200多名使臣及其家属。到我大明来朝贡的国家超过六十多个,这其中的费用,朝廷可细细算过。

    这话儿摆明了有些责怪的味道了,而且直接指向户部,郭资脸上神色微微变了一下,对于杨善的咄咄逼人,他想找些反驳的话儿来说,可人家说的都是事实,从永乐年的朝贡,朝廷的确是做些赔本的买卖,到后来朝廷根本负担不起,可前后与大明来往的国家,仍在乐于朝贡,之所以这么多国家乐于朝贡是有原因的。朝廷在接受香料、珍奇等贡物后,按“赏赐厚宜”的原则予以赏赐。赏赐物品与贡品的差价一般在一至二十倍左右。比如,胡椒在苏门答腊市场每百斤值约为一两,但作为“贡品”,明朝政府给予每百斤二十两。

    具体赏给了巫宝赤纳什么物品已不可考,但明朝政府一贯大方,却是事实。赐给各国国王、王族丝绸、瓷器等物品,丝绸动辄数千匹,“永乐间多给铜钱”。1405年赐给日本国王铜钱一百五十万枚,次年又赏赐1一千五百万枚,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