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1000章 到底赚不赚?(第2/4页)

    班中,忽觉有人看他,迎着目光看去,竟然是郑和”郑和向他微笑着点了点头,夏浔忙也点头示意,二人便又站定不提。

    郑和上一次下西洋大获成功,不但带来许多国家使节朝觐天子,而且购入大量异域货物,一进一出,所获惊人,可谓名利双收,令朱棣非常高兴。此后,郑和就一直留在南京,着重管理船舰建设,并结合上一次下西洋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改进各方面有关航海的技术。

    那时文武百官就已知道皇帝还有下西洋的意恩,不过当时帖木儿暴卒,西方大军刚刚退却,朱棣本人又讨冇伐鞑靶大获成功,阿鲁台向大明投降称臣,永乐大帝武功赫赫,一时威风无俩,而再下西洋的事一时又未提上日程,所以文武百官没有去触他霉头。

    如今,郑和已做好再下西洋的种种准备,他有信心这次能够走得更远,探索到更多的未知世界,了解更广阔的天地间都有些什么国家和人种、物种、文化,兴冲冲地便来北京禀报,朱棣闻言大喜,便想下旨再度出海。结果消息一传开,伴驾北上的文武百官和北京行部的官员就炸了窝。

    由于北京已被定为国都,陆续迁到北京任职的官员越来越多,这也是一种迁都的准备工作,总不能叫所有官员都等着良辰吉日,忽啦啦一股脑儿自南京北上,然后一个个的对北京城全不熟悉,连午门朝哪都不知道吧?

    所以南京六部和各衙各司都已陆续派遣官员常驻北京,此次朱棣北巡,还带来许多官员,如今在北京的官员总数已经占了朝廷官员的一半以上,这些人群起反对,几乎就等于是整个朝堂邮骨官员的态度了。

    户部右侍郎苏潜因为夏浔上殿见驾,打断了一下发言,等夏浔站回班中,又重拾话题,愤然说道:“前番下西洋,若说是宣抚诸国,实已达到了目的,如今相隔短短时日,何须再下西洋呢?西洋之行,费钱粮数十万,因病及风浪海啸,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归,于国家有何益处?”

    郑和驳斥道:“苏大人,我朝廷宝船数百条条,条条巨大如城,远行万里,只是采购些奇珍异宝吗?那要多少奇珍异宝,才能装满这如城的巨舰?我大明宝船上一次西行归来,共购入货物近两百种,香料二十九种、珍宝二十三种、药材二十二种、五金十七种、布帛五十一种、动物二十一种、颜料八种、食品三种、木材三种、布匹等其它杂品八种,所谓只购奇珍异宝,苏大人不觉得这是无稽之谈吗??”

    郑和下西洋,各种商品的进出口都是他经手采购的,说起来一清二楚,又道:“所购这些货物中,比如胡椒,在苏门答刺、柯枝等国进价为一贯一百斤、在我大明电价至少是二十贯一百斤,盈利二十倍有余。我大明宝船阔如城池,但运一船胡椒回来,只此一项其盈利何等惊人?”

    胡椒在明朝时候是非常受欢迎的一种商品,上至宫廷,下至富绅,饮食之中必放胡椒为佐料,同时,它还是使用非常普遍的一种香料,《金瓶梅》中李瓶儿想改嫁时,叙说她有多少私房时,就提过有“四十斤沉香、二百斤白蜡、两罐子水银、八十斤胡椒”。

    这书虽写的宋朝,作者却是明朝人,他只是把当时的民俗风情代入到这个宋朝故事里去罢了,反映的正是当时明朝时候的市井风情,这胡椒是十分紧俏的商品,可是在中原产量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