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1202章 【于校董】(第2/4页)

    的餐馆吃饭?”

    “洋人开的餐馆做的饭菜不好吃!”陈炯明想了想。说出一个他认为很正确的理由来;另外一个理由是贵。

    “尽用这些话来对付我。”邱明达无助地抗议。

    遇到这么没有眼力界的跟班,陈炯明也只能表示无奈了,扭头走向于右任,面对面坐下,感慨一句:“没想到他们连你都请动了,这两年听说你安心办学,不大参加政治上的事了。”

    “正因为办学,才来。”于右任表示很忧伤,民办高校日子难过啊!至于学校的名称,在后世是很牛叉的一个学校,复旦。

    陈炯明笑了,笑的很吃力,因为理由很牵强。

    于右任不悦道:“很好笑吗?当初我的老师提议办学,资金都是我去找来的,可是前十年,毕业的学生不到一百。你知道这对于一所大学来说意味着什么?每四年才能招一个班级,这比私塾都看着恓惶,白瞎了当初买下的那么一片好地。”

    陈炯明表示奇怪,好地是用来种粮食的,和办大学有什么关系?

    如果王学谦坐在对面,肯定会欣喜道:“恭喜你,精英教育的大方针没有错。”

    可于右任并不清楚精英教育,反而是一肚子的苦水。在上海滩,有民气的学校实在太多了,民国最被人用人单位看重的不是国立大学,也不是私立大学,而是教会大学。

    圣约翰、齐鲁大学、东吴、沪江……

    民国排名前五的教会大学,上海附近就有三所,圣约翰,东方哈佛;东吴,法学圣堂;沪江大学从民国六年开始,毕业证竟然伤心病况的变成了美国弗吉尼亚州立大学的毕业证,也就是说,这所大学的学生只要不太傻,能够顺利毕业,等同于留美学生的待遇。

    这样的学校就不说了,教授都是美国常青藤毕业的博士、欧洲著名大学的学者。杜威、罗素来上海讲学为什么去了圣约翰;爱因斯坦来上海讲学为什么去了沪江?

    这就是很好的说明,这些学校牛逼,牛逼大发了。

    反倒是后世上海声望最隆的大学复旦,却成了受气的小媳妇,甚至地位还不如小媳妇,比通房丫鬟都不如。

    当校董的自然不肯说自己的学生在求职道路上处处碰壁,可实际上也差不多,前面说的三所学校,毕业之后能在大学找到职位。最明显的就是在洋行大公司找到高薪的职务。比如说圣约翰,毕业之后去大银行找工作,几乎很少有被拒之门外的,月薪一百五十块大洋起。和东京帝国大学毕业生一个价……什么叫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复旦毕业,一个月的月薪只能是人家的三分之一,还一年培养不出几个学生。并不是于右任等人没想办法。而是找不到好学生。

    如果国立东南大学的校长郭秉文在场,一定会深有同感。

    不仅仅是找不到一流的学生,连一流的教授都不搭理这些学校。感情老失落了。

    当然,出校门找到的第一份工作,并不能确定一个人的人生。

    人生很漫长。需要一辈子的努力。

    这些大道理,读过几年书的人都会说。可问题是,出门就输一半,就和跑步比赛的时候,起跑的时候摔一跤,而且还是脸先着地,是一个道理。于右任决定改变这种恶性循环的教学环境,聘名师,树名校风范。可惜,手头太紧。施展不开。他要是有王学谦的财力,没说的,民国没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