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一百一十一章 林永春(一)(第2/3页)

    生意的,为人八面玲珑,一副和气生财的样子。商队中十多个挑夫的担子挑着他家的樟脑。樟树是台湾重要经济林木,宜兰有大片的樟林。樟脑是从樟树枝叶中提取的物质,是重要是化工原料,畅销国际市场,樟脑业也是台湾的支柱产业。“堪舆?!这些是看风水的吧!”林永春有些恍然。“差不多吧!”张来元也不能完全肯定,“宜兰马上要修路、挖渠、农田改造,他们就是打前站的。”商队继续前行,一路上遇到了三、四队这样的测绘人员。大明这是要大兴土木啊!林永春不禁哑然,一个外来的政权刚刚控制宜兰,不思收买人心,只知折腾百姓,浪费民力,尾巴长得了吗?!官道一路向北,到礁溪就转而偏向了东北。到达头城之后,官道顺着海岸线向东北方向继续延伸。商队沿着官道一路前行,最终到达大里。从大里开始,这就正式进入淡兰古道。淡兰古道最初系平埔族人因狩猎而踏出的小径,后因垦民东移拓荒而渐成道路。清嘉庆年间,台湾知府杨廷理开辟淡兰古道,路线自暖暖、瑞芳,越过三貂岭,再经过双溪、贡寮,翻越草岭进入宜兰,成为当时台北与宜兰间商旅及食货往返的要道。官道延伸到大里,就要转向西北,西北方向正是草岭,山那边就是贡寮。让林永春感到奇怪的是,大拐弯变成了一个三岔道。前面原本崎岖的海岸边,新冒出了一条通衢大道。他目测了一下,这新修的大路足有三丈宽。“不知道吧!”看着林永春吃惊的样子,与他结伴同行的张来元笑了,“这是明军用火药开山,新近开辟出来的官道。沿着大路一直走,绕行三十八里地,就到了山后的贡寮。”“三十八里地啊!要比爬山多走上二十里。”林永春言语好似不屑,心中却很是吃惊。他暗自有些后悔,这许多的信息都不晓得,还算什么八面玲珑、长袖善舞的商人!这段时间林永春天天为统购统销心急火燎,像掉了魂似的,与粮食无关的这些消息根本就是充耳不闻,漠不关心。“就是!虽然走平地舒坦,但太过费时。”张来元叹了口气。挑担子的脚夫都是从脚行雇来的,不管绕行不绕行,送货到暖暖都是一个价。草岭是宜兰县、基隆县的分界山,十八里的山道两边全是绿油油的芒草。挑夫们挑着担子,眼不斜,心不慌,一步一步的踩着台阶往上走。好不容易爬到山顶,林永春探头往下眺望,就看到一条玉带环绕在海岸边,正好把大里与贡寮连在一起。他不由赞叹起来,“这大明朝还真厉害,短短的一个月,就在这怪石林立的海滨,建成了一条通衢大道。”“林老板说得没错!”吴东阳,一个贩糖的商人应和起来,“新朝还真是不同凡响,好似得了禹王爷、鲁班祖师、诸葛武侯的神助,功德无量开通了这条海滨大道,现在只要赶着牛车,就能轻轻松松到达贡寮。”张来元大声说道,“要是朝廷能把三貂岭也开通,那就好了,我们可以赶着牛车去暖暖。”挑运货物的脚夫们顿时叫嚷了起来,“要我们不就没活可干了吗!”“哈哈哈!”众人全都大笑起来。林永春也呵呵一笑,把张来元说的话当成了玩笑。他心说,三貂岭山高林密,方圆足足几十里,大明朝就是请出刘伯温再世,用上鬼斧神工,那也开通不了通牛车的大道。下了山,走过贡寮、双溪,三貂大岭横在了商队的前面。三貂岭下有个牡丹村,淡兰古道
    (本章未完,请翻页)